【头条】传OPPO收购大模型创业公司波形智能

来源:爱集微 #三星#
3039

1.传OPPO收购大模型创业公司波形智能

2.打造智慧视觉应用天花板,为旌科技重磅发布海山VS859、VS815端侧芯片

3.夯实C86国产算力“芯”底座,光合组织助力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

4.台积电2nm厂工人触电身亡 园区管理局下令停工调查

5.从三星电子战略转型看Micro LED产业发展进程

6.采埃孚与Wolfspeed芯片项目或告吹 德国工业复苏再受打击

7.德州仪器预计第四季度收入低于预期,市场库存积压


1.传OPPO收购大模型创业公司波形智能

10月22日,据界面新闻报道,OPPO将收购杭州波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波形智能),其CEO姜昱辰将入职OPPO。

对此,OPPO方面回应称,目前暂无更多信息,而波形智能的内部人士确认了收购消息,并表示公司的产品仍在正常运营中。

资料显示,波形智能成立于2023年,由1998年出生的姜昱辰创立。姜昱辰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并获得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专攻自然语言生成领域。

2024年1月,波形智能完成千万元级Pre-A轮融资,由蓝驰创投领投,西湖科创投、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等跟投。同期,波形智能发布自主研发中文创作垂域大模型“Weaver”,及由其驱动的面向用户写作类Agent产品“蛙蛙写作1.0”。

据其官方透露,波形智能在长文本生成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旗下产品“蛙蛙写作”在上线一年内注册用户超过30万,生成了近200亿字的文本,付费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时长超过6小时。

今年7月底,波形智能发布了新一代多模态无限式长内容生成的个性化自适应私人语言模型Weaver 2.0,同时升级多语言多模态的AI内容创作工具——蛙蛙写作2.0、Siuuu.AI、AI Learning等系列产品。

姜昱辰曾表示,Weaver大模型专为创作设计,最大特点是基于50B tokens的高质量中文内容进行预训练,并通过持续优化,提升大模型的内容生成能力,使其更具“人味”。

2.打造智慧视觉应用天花板,为旌科技重磅发布海山VS859、VS815端侧芯片

伴随视觉智能化应用持续深耕及创新,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创新业务,对智慧视觉芯片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安防、机器人、无人机甚至车载等场景的高端需求,产业链企业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加速了高端智慧视觉芯片的研发创新。

在2024届北京安博会上,上海为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旌科技)再次成为展会焦点,本次不仅展示原有的高端智慧视觉芯片解决方案,还带来了两款创新新品,一款是面向高端场景的海山VS859,另一款是满足主力出货市场低功耗需求的海山VS815。至此,为旌科技完成了VS859/839/819L/816/815的中高端前端芯片系列化全布局,实现600万像素~3200万像素全覆盖。

三大技术打造天花板级高端底座

高端市场方面,近期已有企业推出相应的芯片解决方案,不过有部分企业因产品无法很好贴合市场需求,导致出货量不及预期,那么,为旌海山VS859芯片将如何解决客户痛点,成为泛视觉行业高端需求的新选择?

资料显示,海山系列产品图像处理能力覆盖600万像素~3200万像素,在H.265、H.264格式下,最新发布的VS859能够满足8K@30fps超高清、实时视频流的编码;最大支持8路视频输入,同步支持最大4路4K像素视频流拼接;并提供有6Tops算力,满足端侧各类AI检测、识别、决策需求。

从各项核心参数看,海山VS859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如8K@30fps的编码能力,杜绝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降帧情况,实现全天候实时编码输出,但其真正的竞争力并不在于单一指标,“该产品更注重性能的全面性,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并能够根据不同场景需求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为旌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市场副总裁汪坚表示。

结合目前端侧设备更深层次的全天候、全场景、全智能等应用需求,为旌科技对VS859的性能进行了全面提升,其中三大创新技术备受市场关注。

首先是多传感接入及融合能力。随着智能感知应用的不断深入,可见光图像只是处理的信息之一,红外热成像、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信号也是需要处理的重要数据,VS859的优势不仅在于支持多种感知信号的接入,同时还实现了对不同信号的同步处理,可以充分满足智能交通、机器人、无人机等多传感器接入场景的创新需求。

其次是视频图像质量处理。在智能视觉应用中,图像质量是智能应用的基础,为旌科技推出了全新一代“为旌瑶光ISP”,该技术将传统的多级3D降噪技术和AI ISP技术有效结合,汪坚表示,“对传统的ISP技术,我们已经优化到天花板水平,不仅做到了RAW域、RGB域以及YUV域的同步极致降噪,还降低了资源消耗;再结合AI ISP硬件加速处理技术,满足8K分辨率视频的实时处理,实现将传统ISP与AI ISP的真正融合。”据汪坚介绍,采用瑶光ISP技术,海山VS859在低照度场景下能够实现4倍以上的信噪比提升。

第三是支持Transformer网络的加速计算。目前常见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架构主要有CNN(卷积神经网络架构)、RNN(循环神经网络架构)、GAN(生成对抗网络架构)等,在泛视觉领域,又以CNN应用最为广泛。

不过,“随着多传感接入与融合需求日益迫切,单纯依靠CNN架构已经无法满足多模态应用需求。相比之下,Transformer大模型AI架构使用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来处理输入序列和输出序列,支持多个模型并行计算,大幅提升计算效率,而且Transformer具备更强的后期学习能力,可以实现很多CNN难以实现的AI应用。”基于强大的NPU能力,海山VS859同时支持CNN以及Transformer两种人工智能架构,满足不同场景的AI应用,匹配当下泛视觉领域多模态大模型发展趋势。

据汪坚介绍,通过公司实际测试发现,与传统CNN加速的NPU方案相比,VS859在Transformer模型计算上有6~7倍的AI计算效率提升。

除了如上三大创新功能,海山VS859高端芯片还可支持多种系统生态,除了常见的Linux操作系统,也可在安卓、鸿蒙等操作系统上运行,汪坚表示,“多生态支持能力,让海山VS859高具备更强的场景适应性,如工业平板、信创产品的应用创新。”

突破桎梏下探低功耗“底线”

与海山VS859致力于打造极致综合性能不同,本次发布的另一款新品——海山VS815则侧重于满足低功耗、低延时应用。

传统低功耗解决方案主要通过运动检测来决策设备是否启动或休眠,从理论上来说,该技术可以实现极低的功耗效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卡片机、可视门铃、智能门锁等产品中。

不过该技术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极容易被环境干扰,任何运动物体、树叶、非目标动作等,都会让设备出现误判并启动设备,在干扰源较多的室外场景,设备会出现频繁启动的现象,导致设备功耗直线拉升,达不到低功耗、超长续航的应用效果。

对此,为旌科技推出海山VS815系列芯片,该产品标配1.5Tops算力,支持6M@30fps编解码,并采用了两种创新技术。

一是AOV(Always on video)低功耗抓拍技术,与运动检测方案不同,AOV能让设备在极低的功耗下始终在线运行,并以1fps的极低帧率持续抓拍,确保场景监控的持续性,通过降低帧率以及休眠大部分功能来实现低功耗应用。

二是NPU检测技术,相比CPU或硬件加速等传统的运动检测方案,NPU检测方案准确率更高,避免设备因误报而反复启动,“公司通过自研核心技术,仅启用少量算力来满足单帧图像检测,实现了低功耗、高精度检测双重应用效果。”汪坚如是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NPU检测的方案,可以保持在芯片缓存中进行,为了解决芯片缓存的容量和图像分辨率的匹配,为旌科技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这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做到的,通过该方案,功耗可降至传统方案的1/10。”

据汪坚介绍,“通过客户测试,得益于高精度检测效果,海山VS815方案避免了设备反复启动工作,实际应用功耗要低于传统方案的功耗。”

基于如上两大创新技术的加持,海山VS815将低功耗应用效果提升到了新高度,更好满足室外、布线不便的野外等高干扰场景的全天候视觉应用。

紧抓创新业务及外销市场新机遇

过去,安防是AI视觉应用的典型场景,也是需求量最大的场景,但随着AI赋能百业的持续深耕,AI视觉应用已加速向机器人、无人机、车载电子、运动装备、视频会议、卡口/电警设备、多光融合、视频直播等场景延伸,一方面,对AI SoC芯片的需求量在持续提升,根据《2024-2030年中国AIoT SoC芯片市场深度调查与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我国AIoT SoC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950亿元增长至2027年的约2800亿元,年复合增速约24%。

另一方面,对芯片的处理能力也在持续提升,其中,端侧作为泛视觉应用的采集源头,对芯片的图像处理能力、AI处理能力、创新支持能力等需求越来越迫切。

不过我国能提供泛视觉AI SoC芯片高端方案的企业并不多,2023年初,在AI SoC芯片缺货缓解过程中,高端芯片几乎是最后一个恢复供需平衡的品类,供应商少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回顾今年上半年头部安防企业财报发现,面向公共服务领域的营收规模仍在下滑,而机器人、热成像、汽车电子等创新业务以及海外业务正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动力,有望成为驱动高端AI SoC芯片加速出货的新蓝海。

作为AI底座解决方案商,国内芯片企业在缺货期间就已洞察到高端芯片的现有需求以及增量潜力,并就此制定了高端芯片研发规划,但从近期看,部分企业已取消研发计划,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最终推出高端芯片产品。

成立于2020年8月的为旌科技是一家初创科技公司,致力于成为高端智能感知芯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已成功推出VS839、VS819L、VS816、VS835等海山系列产品,凭借全流程的芯片研发能力,为旌科技产品从影像处理、智能编码到智慧显示、AI赋能等均良好达成了客户的期望值,并快速积累起超50家客户群,汪坚表示,“公司坚持长期主义,而非投机主义,我们的目标是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芯片产品。”

在此基础上,为旌科技今年又推出面向更高端市场的海山VS859芯片解决方案,成为近几年为数不多布局泛视觉芯片市场并成功推出高端解决方案的创新公司;海山VS815则下沉至低功耗市场,进一步补全其产品矩阵。

作为新玩家,根据规划,为旌科技计划在两大市场实现突破。

首先是创新业务,基于行业创新业务需求多样化的特性,原有芯片平台已出现无法满足创新需求的情况,为旌科技解决方案则可以很好解决市场痛点,以海山VS859为例,该芯片凭借无短板的综合性能,有望成为行业创新业务高端需求的新选择。

汪坚表示,“公司提供有完整的芯片解决方案,是一家可以陪伴创新公司持续成长的合作伙伴,更容易切入创新公司。”

另一方面则是积极把握海外市场机遇。分析智慧视觉公司上半年财报发现,多家企业境外营收仍处于快速增长趋势,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今年上半年境外营收分别为141.8亿元、74.8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51%、9.08%;华南地区泛视觉领域客户更是成为出海先锋,近年来外销业务增长显著,如锐明技术、同为股份,今年上半年境外营收分别为6.01亿元、5.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72%、19.69%,已成为拉动企业业绩增长的核心增长极,有望带动本土芯片供应商出货增长。汪坚分析认为,客户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也为为旌科技带来更多的出海机遇。

事实上,海山VS859、VS815仅是为旌科技泛视觉AI产品矩阵的一部分,根据规划,为旌科技将在2025年完成所有端侧芯片的布局,接下来还将推出面向消费领域的高性价比型号产品,以及面向专业影像市场的解决方案,实现不同场景、不同应用的泛视觉AI创新需求覆盖。

3.夯实C86国产算力“芯”底座,光合组织助力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

时下,数据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正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科技变革产生重要影响。不过,数据的生产与应用,高度依赖先进的算力芯片。

在政、产、学、研、用产业链全力支持下,我国已培育一批聚焦先进算力研究与应用的高科技公司,其中,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光信息”)自2014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先进算力芯片的自主研发与创新,目前已在国产计算芯片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

为更好推进国产先进算力芯片对千行百业的创新赋能,10月18日,2024光合组织领导人成都大会开幕。本次大会以“众志新程,芯链WE来”为主题,围绕国产计算芯片底座,生态成员携手共话算力新战略,探索技术应用落地新图景,协力开辟国产化市场共赢新模式,提速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进程。

力争成为算力时代国产之“光”

根据IDC最新数据,全球大数据IT投资总额将由2023年的2932亿美元提升至2028年的6244亿美元,5年CAGR(年复合增长率)约16.3%;其中,中国市场2028年的IT支出规模将达到502.3亿美元,5年CAGR约21.9%,增速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大数据IT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背后,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大数据产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打造和培育数字经济进行了明确部署,其在6项重点任务中特别要求要夯实包括算力在内的产业发展基础。

根据类型划分,算力主要由以CPU芯片为代表的基础算力、以DCU/GPU/FPGA/ASIC芯片为代表的智能算力、以超级计算机为代表的超算算力组成。在AI的时代浪潮下,由CPU及加速芯片异构而成的智能算力或终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算力主角。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我国已部署各类算力提供主体超5000家,算力总规模达230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且生态仍在持续完善中,算力市场也从以通用算力为主向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算算力一体化融合的方向演进,由此带动各类算力芯片出货规模激增。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CPU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2160.32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326.1亿元;GPU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807亿元增长32.78%至2024年的1073亿元;FPGA市场规模也从2023年的249.9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90.1亿元。

算力底座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还将带动服务器、光模块、网络设备等算力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根据灵犀投研预测,预计全球算力产业链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突破万亿美元,其中算力芯片市场规模占比约为30%。

不过相比其他任务,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在算力领域的发展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中,打造行业领先的先进算力芯片已成为夯实算力底座的核心环节。

海光信息自成立起,始终聚焦高端处理器、加速器等计算芯片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目标成为世界一流的芯片企业,为数字中国提供核心计算引擎,截至目前,其已形成海光通用处理器(CPU)和海光协处理器(DCU)两大产品线。

其中,最新一代海光CPU的性能指标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海光CPU均兼容x86指令集以及国际上主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软硬件生态丰富,性能优异,安全可靠,已经广泛应用于电信、金融、互联网、教育、交通等重要行业或领域。

海光DCU系列也通过升级迭代形成了8000系列的各个型号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应用领域f。海光DCU能够支持全精度模型训练,实现了LLaMa、GPT、Bloom、ChatGLM、悟道、紫东太初等为代表的大模型的全面应用,与国内包括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大模型全面适配,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携生态优势推进创新成果落地

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目前我国的算力建设仍面临算力生态碎片化、算力供需不匹配、算力成本高等挑战,要解决这些挑战,夯实我国算力底座,仅靠海光信息等算力芯片解决方案商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国家大方针的统一指导下,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将技术、资本、人才与市场互联互通,构建高质、高效的算力新生态。

作为行业领头羊,海光信息于2021年4月13日牵头成立了光合组织(即:海光产业生态合作组织),围绕国产通用计算平台,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相关创新力量,实现协同技术攻关,共同打造安全、好用、开放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并开展测试认证、技术培训、方案孵化、应用示范、推广交流等系列活动,促进合作组织成员的共同发展,共建包容、繁荣的信息技术生态系统。

光合组织自设立以来,迅速构建起遍布全国的区域分会,并设立了北京、南京、成都、杭州、深圳、郑州、西安、大连、上海等区域生态适配中心。进入2024年以来,光合组织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10月18日,在7月2024光合组织领导人大会(郑州)的基础上,2024光合组织领导人成都大会再次拉开序幕。

海光信息总经理沙超群会上披露,目前光合组织已经拥有合作伙伴 5000余家,完成软硬件适配12000余套,基于核心技术主管研发定制优化500余个,正在成为推动各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端力量。

基于海光CPU、海光DCU两大产品线,海光信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部署了国内最全的整机生态,既包括通用机架式服务器、人工智能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刀片及高密度服务器、网安产品&工控服务器,又覆盖常规工作站、移动工作站以及软件方案类产品。

基于丰富生态,光合组织成功打破“有什么产品用什么产品”的传统被动应用模式,通过紧贴市场需求,支持为客户量身定制新产品、新方案。

以软件应用为例,海光信息除了自研教育定制机、终端备份还原方案、云桌面方面、可信一体机、多媒体教室方案等,还与国内外广泛的ISV(即:独立软件开发商)企业形成市场和技术双联动机制,软硬一体解决方案能力甚至超过国际竞品表现,获得了中移动等大批公司的认可及合作,并成功打造了九天客服大模型等成功案例。

借助光合组织,海光信息高能效算力解决方案迅速导入各行各业,几乎覆盖了操作系统、数据库、云计算、大数据、城市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并在三大运营商、政府行业、企业行业的生产/管理/运营等实现了软件全覆盖。

海光信息期望持续通过和产业生态深度合作,为客户提供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吴宗友表示,“一个产业发展,不在于一家公司发展有多快,公司希望所有生态企业都能很好发展,这是公司多年来的目标,我们正在这个背景下做出改变,也期望与合作伙伴一起,继续推出更多有特色的解决方案。”

降本增效助力新质生产力腾飞

截至目前,光合组织仍在持续发展壮大中,作为光合组织的发展起点与重要基地,成都将直接受益,在推进当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圈强链之时,也将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进程。

围绕国产通用计算平台,光合组织对中国算力产业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其中在金融领域已诞生多个经典案例。

如在中国乃至全球金融行业都处于技术领先水平的某大行云项目,云节点超过7万个,通过打通数据库隔离,实现了外围、核心业务的同一云平台运行;在部分项目中,光合组织解决方案还打破了国内银行传统的“双轨制”限制,成功实现平台单轨运行,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也让国内金融机构成功探索出安全、高效新道路。

光合组织高效能算力解决方案在超大规模应用中也毫无压力,在某金融项目中,不仅成功将超6000万个云节点的金融系统成功平滑替换为国产原生系统,还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被认为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功典范。

稳定可靠也是光合组织生态产品的另一重要特点,有光合组织成员单位披露,基于C86芯片平台超强的兼容能力以及平滑迁移能力,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多个大型项目启用至今将近5年未出现过一次故障,也没有打过一次补丁,其稳定性、可靠性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肯定。

除了赋能金融领域,海光信息携手光合组织推出的高效能算力解决方案还在政务、电信、医疗健康、能源、互联网、教育、交通等行业获得广泛应用,推动信创产业持续涌现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四川省卫生信息学会秘书长、成都中医药大学智能医学学院党委书记温川飙认为,海光DCU在智慧医疗场景中已成为国产信创医药AGI模型的关键算力底座。

事实上,如上成就仅是光合组织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目前仍在聚焦前沿产品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在2024光合组织领导人成都大会上,海光信息联合联想开天等多家OEM伙伴重磅发布,成立海光生态联合实验室;同时与多家企业、高校达成签约意向,共同围绕海光C86芯片的技术优势,协力推动数智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海光信息将携手光合组织依托遍布全国各地的产业布局,基于智算、云计算等算力中心进行广泛的软硬件适配,深耕千行百业应用,让国产先进算力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4.台积电2nm厂工人触电身亡 园区管理局下令停工调查

据报道,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台积电F20厂10月18日发生一起意外事故,一名52岁工人疑似施工时触电身亡,警方已在调查事故原因。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表示,已停工调查事故原因,以弄清是否有疏忽。

据悉,事件发生在10月18日下午2点多,台积电F20厂工地1名工人发现黄某在工作时不慎触电,并从高处落下,紧急通报求救,并联系厂房内救护人员及救护车,立即将黄某送医抢救,但黄某仍不幸在同日晚间19点多宣告不治身亡。

10月20日相关检验完成,初判原因为电击性休克。

据悉,台积电新竹F20为竹科宝山二期扩建计划,是台积电生产2nm先进制程的重要厂区,将分为第一期至第四期,共建设4座12英寸晶圆厂,建物为2栋地上10层、地下4层,编号Fab20是超大型晶圆厂,预计第一座厂(P1)2024年下半年进入风险性试产,2025年量产。

而过去台积电宝山一期扩建时也曾发生意外。2021年2月,52岁姓蓝板模领班监工时,疑似为捡板模,踩空摔落约2层楼高地下室身亡;2021年5月,一部挖土机疑在整地时不慎扯断电线杆电线,导致电线杆倒下并砸中1名28岁女外包商,造成她头骨破裂送医。

台积电对此回应称,台积公司竹科厂区18日下午,一名承揽人员进行办公室配电工程时,因故发生意外,工区相关人员第一时间于现场进行急救,并立即由驻厂救护车送医救治,同时联系该员家属,然而该人员不幸于抢救后宣告不治。办公栋配电目前停工,待进一步厘清调查事件原因,目前工地为交付承揽范围,台积公司全力配合调查并协助分包商处理后续事宜。

厂房工程进行中,不影响计划时程。

5.从三星电子战略转型看Micro LED产业发展进程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已在LED照明、液晶面板等领域已建立较大的竞争优势,而在OLED面板领域,中国与韩国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这引起韩国业界的担忧。

为此,韩国政府于今年5月宣布在八年内投资4840亿韩元,构建Micro LED产业生态,目标在该领域建立类似以往OLED技术领域的“超差距”。而韩系厂商三星电子也计划关闭LED业务,聚焦Micro LED领域发展。

不过相较于三星电子,中国在Micro LED产业规模、产业链紧密度、产品创新研发等各个维度上均具备一定的优势,或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

国外巨头陆续退出LED照明市场

近年来,由于低价产品竞争加剧,难以保障收益,业内传出三星电子旗下DS部门正对LED业务进行全面重组,将全面退出LED业务。

目前,三星电子LED业务主要包括照明设备LED、电视LED和汽车LED三大领域。据披露,三星电子将首先停止生产照明LED芯片,并计划在2026年上半年关闭照明业务、当年下半年停止电视LED业务;最终在2030年底前完全退出汽车LED照明领域。

不止三星电子,国际巨头如GE照明终止LED照明业务、欧司朗将照明业务出售给木林森等,通过不同方式先后退出中国市场,或关闭LED业务,背后则是国内LED照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LED照明行业利润越来越薄,国际品牌很难赚取更多的利润。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LED照明行业市场规模为1003亿元,到了2023年增加至6026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LED照明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照明产品出口总额约322亿美元,其中灯具产品出口额242亿美元;从分类来看,LED光源产品(LED灯泡、LED灯管、LED模块)出口量约68亿支,同比上升约82%。中国LED照明产品的出口份额持续增加,加剧了全球市场的竞争。

推动这一增长的主要中国企业包括三安光电、华灿光电、乾照光电、木林森、国星光电等,它们拥有显著的技术和市场地位。欧普照明、雷士照明、佛山照明、阳光照明等在LED照明设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京东方和TCL电子在电视LED领域则占有重要地位。在汽车领域,比亚迪、星宇股份已成为主要参与者。

中国LED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份额不断上升,带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而三星的逐渐退出,则凸显出全球竞争加剧背景下国外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聚焦Micro LED业务

据外媒报道,在关闭LED业务后,三星电子便专注于Micro LED业务等更具前景的核心领域。

Micro LED由以微米(μm)为单位的LED元件组成,是LED技术的升级版。由于其自发光特性,它具有出色的亮度和色彩表现,而且不会在显示器上留下痕迹或鬼影“烧屏”问题。被称为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

据Omdia预测,包括Micro LED在内的全球无机发光显示器市场将从2024年的1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90亿美元。此后预计将快速增长,到2035年达到320亿美元,到2040年达到580亿美元,到2045年达到800亿美元。具体而言,Micro LED晶圆的出货量预计将从2024年的20万个增加到2026年的210万个,最终在2030年达到3650万个。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Micro LED产品仍然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导致产品价格高昂,或影响其推广应用。

从市场上已推出的Micro LED产品来看,三星76英寸、89英寸、101英寸、110英寸、114英寸Micro LED电视产品售价分别约为65万元、75万元、90万元、105万元、125万元;LGD推出了118英寸、136英寸的Micro LED显示屏产品MAGNIT,售价分别约为173.7万元、219.9万元;TCL推出的163英寸Micro LED电视,售价也达到80万元,这显然不可能被太多用户所接受。

相较于其他显示技术,Micro LED价格明显高出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如此高昂的价格让三星Micro LED电视销量一直难有起色。

值得提及的是,尽管面临多重困境,但三星仍持续推进Micro LED业务发展。据悉,三星电子正计划将针对印度和中东市场的Micro LED标牌系列模块生产外包,该项计划将覆盖三星Micro LED标牌产品线的20%至30%,潜在的外包合作伙伴包括中国的兆驰股份。

同时,三星正启动一项Micro LED电视降本、降价战略,目标是在未来2-3年内将Micro LED电视的生产成本降至目前的10%。为此,三星还成立了内部的特别工作组(TF),并邀请了30多家在光源、背板、转移和键合材料等Micro LED电视制造各技术领域的核心合作伙伴参加研讨会,共同探索Micro LED电视降本的具体路径。

为解决MicroLED产品价格高昂的问题,所有供应商都将参与到降低成本的目标中。MicroLED光源供应商富采控股兼任董事长彭双浪表示,友达的目标是未来5年内将Micro LED成本降低至与OLED面板相近的水平,争取每两年将Micro LED成本降低50%。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MicroLED电视上下游供应链就降低成本达成一致,未来产品的价格将逐渐接近市场所认同的“甜点”,这将带动整体销量上升,提高这类显示技术的渗透率。

中国厂商多维度发力

除了三星电子外,国内厂商也加大在Micro LED领域布局。据美国披露数据显示,我国在Micro LED微显示上的投资和研发投入全球占比高达九成。而在高投入之下,国内Micro LED在灯珠芯片、生产工艺、巨量转移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不小进步,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芯片端,三安光电MiP(Micro LED Display)产品良率正在逐步提升,且更小尺寸的新品也进入了量产阶段。京东方华灿光电珠海Micro LED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基地,预计12月底完成设备搬入,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MLED直显产品点亮和全面量产。

封装端,国星光电已开发出玻璃基被动式驱动透明Micro LED全彩显示模组和主动式驱动Micro LED全彩显示模组;鸿利智汇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和广州新视界共同研发出了基于COG 技术和氧化物TFT驱动等关键技术的P0.4 Micro LED显示产品已经进入样品阶段。

设备端,中微公司MOCVD设备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产品供给,大族激光自主研发的Micro LED巨量转移设备、Micro-LED巨量焊接、Micro-LED修复等设备已实现销售,而海目星、德龙激光、智立方、迈为等设备厂商在Micro LED领域也取得不错进展。

面板企业同样进展显著。维信诺旗下的参股企业辰显光电的Micro-LED业务已取得了多项关键性技术突破。在巨量转移方面,已实现了99.995%的一次性转移良率,转移效率也达到1000万颗LED/小时。同时其自主研发了TFT基Micro-LED专用驱动IC,显著提升了显示性能。

目前,辰显光电正全力推进首条TFT基Micro-LED显示屏生产线的建设,9月已完成量产线首批设备搬入,正式进入量产出货倒计时,预计今年年底实现小批量量产出货。

维信诺相关人士表示,“随着技术瓶颈的逐步解决以及成本的进一步降低,Micro-LED有望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迎来大规模的商业化,预计到2030年Micro-LED显示市场容量将突破千亿元。辰显光电将继续秉持科技创新,推动Micro-LED技术的快速产业化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在Micro-LED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巨量转移、驱动IC和无缝拼接等关键技术方面。加之中国大陆拥有全球最完整的Micro LED产业链,从上游的芯片制造、背板生产到下游的显示屏应用,均已形成了完善的生态体系。这种全产业链的配套能力,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成本。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正实现从传统LED产品领先到新兴Micro LED显示领先的“全链”迭代。相较而言,韩国则加大与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欧美相关产业链的协作。例如,三星THE WALL产品上采用了我国台湾地区友达的AM TFT和錼创科技、富采的LED芯片等产品。

整体来看,在Micro LED领域,我国企业和产业的优势相对更大,尤其是考虑到投资主体数量和应用多元化上,我国Micro LED产业,更有百花齐放的特色。业内人士认为,韩国企业在显示面板竞争上,最大的劣势是“规模性主体数量不足”,而我国依托“体量”优势,形成的集团作战,有望在Micro LED赛道上抢占先机。

6.采埃孚与Wolfspeed芯片项目或告吹 德国工业复苏再受打击

据消息人士周二透露,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ZF)有意退出与美国芯片制造商Wolfspeed(WOLF.US)合作的30亿美元德国芯片制造项目。

消息人士表示,在此之前,由于半导体需求弱于预期,Wolfspeed 决定暂停该项目,并怀疑其进入欧洲市场是否值得。

采埃孚原计划出资1.85亿美元入股萨尔工厂,该工厂主要生产电动汽车芯片。

Wolfspeed于2023年2月宣布了在德国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的计划。如果这些计划被搁置,将意味着德国重振工业的雄心再次受挫。

媒体去年6月报道称,Wolfspeed推迟了计划,并仍在寻求资金,最早也要到2025年中期才能开工。

另外,美国芯片制造商英特尔(INTC.US)上月表示,作为削减成本计划的一部分,其位于德国东部的一家工厂的建设将推迟两年。

目前,德国总理朔尔茨正在努力重振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高昂的能源成本和监管障碍冲击了德国的工业。

朔尔茨周二早些时候对德国雇主协会(BDA)表示:“我们需要更多增长。蛋糕必须再次变大”。他承诺将与业界合作,重振经济增长。(来源: 新浪财经)


7.德州仪器预计第四季度收入低于预期,市场库存积压

德州仪器公司首席执行官Haviv Ilan表示,客户正在消化过剩库存,在连续八个季度的收入下滑之后,现在是订单复苏的好时机。

Ilan 在发布第三季度业绩后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德州仪器的三大主要市场已经开始反弹,但其最大的销售来源——工业和汽车芯片——仍然受到库存过剩的影响。

他说:“我们确实需要广大工业市场和汽车市场的加入。”当被问及对反弹的预测时,他回答说:“是时候了,但我们还没有看到。”

该公司表示,预计第四季度的销售额将达到 37 亿美元至 40 亿美元。根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分析师平均预测为 40.8 亿美元。每股利润将达到 1.07 美元至 1.29 美元,而平均预测为 1.35 美元。

这家总部位于达拉斯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其生产的芯片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发挥着简单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这家芯片制造商的高管通常不愿给出全行业的长期预测,但投资者将其预测作为整个行业需求的指标。

德州仪器股价今年以来上涨了 14%,周二收于 193.97 美元。

第三季度,营收下降 8.4% 至 41.5 亿美元,为连续第八个季度萎缩。分析师预计营收为 41.2 亿美元。每股利润为 1.47 美元,而预期为 1.37 美元。

在德州仪器公布财报之前,芯片公司一直在发出有关该行业的相互矛盾的信号。设备制造商ASML报告称其设备订单疲软,并表示客户正变得更加谨慎。与此同时,台积电发布了强劲的预测。对于这两家公司来说,用于人工智能计算的先进芯片的需求是一个亮点。

德州仪器的最大收入来源是工业设备和汽车制造商,这两类产品合计占其销售额的 70% 以上。其产品提供多种功能,有些功能非常简单,比如记录按钮按下和转换电源。

尽管此类组件所需的制造工艺不如计算机和手机处理器复杂,但日常设备中新电子功能的增加使得德州仪器的产品价值更高。

该公司正在大举投资新工厂——这是将大部分生产转移回公司内部的努力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这也对利润产生了影响。德州仪器表示,一旦完成,这项努力将使其比竞争对手更具成本优势。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三星#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