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杨蕊/缪向水教授团队在神经形态感内计算领域取得新成果

来源:HUST集成电路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3748

近日,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发了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杨蕊/缪向水教授关于神经形态感内计算的最新研究成果“Crossmodal sensory neurons based on high performance flexible memristors for human-machine in-sensor computing system” 我院缪向水教授、杨蕊教授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曹逊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我校2021级博士生李志远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24级博士生李众少为共同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杨荣贵教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姜鹏研究员的大力支持。

随着可穿戴设备和人机交互技术的迅速发展,构建高能效、低延时的多模态感知处理系统,成为当下研究热点。然而,基于传统CMOS技术的感知计算系统在复杂度、延时及能效方面存在挑战,限制了其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我校集成电路学院缪向水/杨蕊教授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曹逊研究员开展合作,受生物神经元多模态感知功能启发,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的跨模态感知柔性忆阻神经元,为人机交互中的多模态感知与计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从相变材料VO2出发,通过引入Cr2O3缓冲层,在低温下(280℃)成功研制出性能卓越的柔性忆阻神经元器件,器件展现出超高的循环寿命(>1012)、出色的良率(97%)、高均一性(C2C:0.72%和D2D:3.73%)以及超快的响应速度(<30 ns),并且在多次弯曲下,器件依然保持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通过将柔性VO2忆阻器与柔性压力传感器耦合,构建了柔性跨模态感知神经元(CSSN),实现了对温度和压力信号的实时感知、编码和解码。基于CSSN,与机械手联动构建了柔性跨模态处理硬件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感知外界压力和温度变化,还能实时生成反馈信号,使机械手做出及时响应。将CSSN用于储备池网络,构建了一种跨模态脉冲储备池计算系统,实现了对动态物体的高精度识别(98.1%)和实时反馈,进一步验证了该神经元在复杂环境下的感内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研究为构建高效、低功耗的可穿戴人机交互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机器人技术以及其他多模态感知领域。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重点科技等项目的资助。

责编: 爱集微
来源:HUST集成电路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