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模型清华系何以独领风骚?集微大会全议程来了!传DRAM/NAND将涨价15%~20%

来源:爱集微 #存储# #AMD# #英特格# #集微半导体大会#
1.8w

1.集微半导体大会全议程来了,厦门见!

2.48小时倒计时!集微“EDA IP 工业软件”大会议程揭晓

3.传三星计划Q3对DRAM、NAND涨价15%~20%,现已通报客户

4.韩国7月启动190亿美元芯片补贴资金和贷款计划

5.AMD计划打造120万颗GPU超级计算机 耗资可达千亿美元

6.同“芯”同行启新程,复旦校友论坛议程公布

7.新政掀起半导体并购潮?可能还要再等等

8.Entegris获得美国芯片法案7500万美元补助

9.撑起国内大模型“半壁江山”,清华系创企为何独领风骚?


1.集微半导体大会全议程来了,厦门见!

6月28日-29日,以“跨越边界 新质未来”为主题的2024第八届集微半导体大会将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举办,大会汇聚众多国内外半导体领域知名专家及行业领袖及政、产、学、研、用、投等多个产业圈层,打造融合高端行业洞见、资本与资源的绝佳交流平台。

两天大会议程全公开,全览一探究竟。

2024集微大会报名入口

重要提醒:即将于6月28日举办的《集微第四届集微半导体分析师大会》地址在厦门日航酒店2楼思明厅,集微大会其余活动全部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届时将提供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和厦门日航酒店之间往返的班车,欢迎各位嘉宾莅临前往。集微大会两天详细议程如下:

6月28日活动议程










  




6月28日 14:00-17:00

中国半导体投资联盟理事会暨上市公司CEO沙龙(邀请制)





2024集微大会报名入口

6月29日活动议程



6月29日13:30-16:00  金厦厅1

第二届全球半导体产业策略论坛(收费制)





2024集微大会报名入口




 


第八届集微半导体大会

2024第八届集微半导体大会拟于6月28日~29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举办,设置“1+50+1”架构,突出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紧密衔接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拓宽国际视野,彰显半导体产业元素,打造我国半导体产业嘉年华!

2.48小时倒计时!集微“EDA IP 工业软件”大会议程揭晓


“跨越边界 新质未来”,第八届集微半导体大会将于6月28日-29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隆重举行。6月28日,集微“EDA IP 工业软件”大会将同步举办,聚焦国内外EDA、IP及全产业链热点,加强合作精神、推动跨越发展。

集微“EDA IP 工业软件”大会以“智慧引领 共创未来产业生态”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高管、投资机构代表,以“主题报告+互动交流+圆桌论坛+奖项颁奖+报告发布”的形式,探讨产业发展现状、行业现实瓶颈、技术创新挑战等热门话题,打造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芯风向”。

集微大会报名入口

大会组委会介绍,新思科技、西门子EDA、华大九天和概伦电子四家国内外领先企业将在主题报告环节,将带来《人工智能加速变革芯片创新》《Siemens EDA加速创新,同塑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国产EDA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坚实底座》《Design Enablement-联动设计与制造》主旨演讲,展示市场的最新成果,紧扣技术前沿。

精彩不止于此!更多关于大会的精彩看点及重磅议程,欢迎前往现场打卡解锁。集微“EDA IP 工业软件”大会将在延续传统、发扬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三大亮点——

AI赋能,圆桌讨论。AI浪潮汹涌,催动业界探讨AI技术如何为设计工具带来革命性变化。本届大会邀请业内大咖参与圆桌讨论,聚焦“AI赋能EDA 智能电子设计自动化新纪元”话题,深入探讨AI技术与EDA结合的创新实践与路径;

率先示范,奖项激励。大会鼓励有志于产业进步的企业投身科技突破和创新创造的时代浪潮,半导体投资联盟将在会上颁发“技术突破/创新产品”等奖项,表彰那些脚踏实地,敢于攻坚克难、扎实解决问题的优秀企业代表,激励后来人;

群芯闪耀,展区扩容。大会拟进一步扩大EDA IP展区覆盖领域,对相关重点企业提前曝光宣传,给予更多中小厂商参与交流的机会,共建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系统,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助力行业打造新质生产力。据悉,大会现场还将进行创新类工具的演示。

2024年,AI技术将为设计工具带来哪些颠覆性变革?EDA巨头并购不停为哪般,国内厂商如何行稳致远?IP行业大者恒大、小者独存的格局未来怎么走?答案即将揭晓!

集微“EDA IP 工业软件”大会筹备工作已进入“48小时倒计时”,诚邀产业界及社会各界人士拨冗出席,共襄盛会。

报名请联系:廖先生 1850 099 3119

2024集微半导体大会网站

2024第八届集微半导体大会

2024第八届集微半导体大会拟于6月28日-29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举办,设置“1+50+1”架构,突出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紧密衔接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拓宽国际视野,彰显半导体产业元素,打造我国半导体产业嘉年华。

3.传三星计划Q3对DRAM、NAND涨价15%~20%,现已通报客户

6月26日,财联社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三星计划于第三季度把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NAND的价格上调15%~20%。市场消息同时称,证实三星电子近期已向戴尔、惠普等客户通报了这一涨价计划。

事实上,此前已有市场传闻称,伴随“6·18”促销活动结束,三星将把SSD涨价15%、DDR4涨价10%、DDR5涨价15%,eMMC也会跟涨,但涨幅尚未确认。

产能利用率方面,近日存储芯片产业界消息显示,随着业界大力投资高带宽存储(HBM)等DRAM,通用型DRAM预计将出现供应短缺。三星和SK海力士的通用型DRAM芯片产能利用率在80%~90%之间,自2024年年初以来,通用型DRAM产能仅提高约10%。

另外,随着人工智能(AI)普及,企业级固态硬盘(eSSD)需求激增,促使三星、SK海力士等制造商在2024年第二季度满负荷运行NAND生产线,此外,由于市场条件改善,铠侠于6月结束减产,使得NAND产能利用率恢复至100%。

对三星来说,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之一,过去几年受消费电子市场低迷影响,公司存储芯片业务损失惨重。不过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受减产和需求复苏的双重影响,存储价格的上涨趋势于该年底从DRAM内存开始显现,随后逐步扩展到NAND闪存。今年1月,三星的存储产品线出现较为明显的好转趋势。

4.韩国7月启动190亿美元芯片补贴资金和贷款计划

韩国将从7月开始向芯片制造商提供援助,启动一项26万亿韩元(190亿美元)的财政支持计划,承诺推动这一关键行业的发展。

韩国这一计划包含即将开始实施的一项18万亿韩元的措施,包括优惠贷款和投资资本。韩国财政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从7月开始,符合条件的公司可以以市场最低利率获得17万亿韩元的贷款计划。政府还将帮助设立两个总额为1.1万亿韩元的基金,其中规模较小的基金将在2025年前筹集3000亿韩元,并从7月开始投资本地芯片制造设备和材料制造商。

韩国与美国、中国等国家/地区一起将政府援助投入战略领域,尤其是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使全球芯片供应链支离破碎的情况下。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技术帮助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制造商。韩国政府目前正在投资4700亿美元在首尔郊外建设半导体“大型集群”,该集群将成为韩国芯片产业的核心。

为了支持总体计划,韩国政府将对符合条件的公司的税收优惠再延长三年,还考虑将受益企业范围扩大到包括芯片材料、零件和设备制造商。

韩国的一系列援助举措正值美国敦促盟友遏制中国获取半导体技术之际。据报道,美国官员希望韩国限制制造高端逻辑和存储芯片的设备和技术流向中国。

5.AMD计划打造120万颗GPU超级计算机 耗资可达千亿美元

当前数据中心对算力的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AMD透露,该公司正计划打造多达120万颗GPU的超级计算机集群。业界认为,此举是为与英伟达竞争。

AMD的这一表态来自于该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Forrest Norrod,在被问及AMD是否已接到关于120万颗GPU集群的咨询时,Forrest表示,这一表述几乎是准确的。

业界表示,通常来说人工智能(AI)训练集群由几千个GPU构建,通过高速互联能力进行连接。相比之下,拥有120万个GPU的集群几乎是不可能的。延迟、功耗、不可避免的硬件故障,将是构建这一集群需考虑的因素。

AI工作负载对延迟极为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些数据传输比其他数据传输耗时更长,会干扰正常工作。此外,目前的超级计算机每隔几小时就会发生一次硬件故障,当规模扩大至目前已知最大集群的30倍时,这些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

目前已知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之一Frontier,GPU数量“仅有”37888个。

关于数量多达百万颗GPU的构思,表明了2020年代AI竞赛的严肃性,AMD Forrest没有透露哪个组织正考虑构建如此规模的系统,但确实提到有“非常清醒的人”正考虑花费数百亿乃至千亿美元在AI训练集群上。

6.同“芯”同行启新程,复旦校友论坛议程公布

鹭城再聚,续校友情,再叙“芯”路程,共话“芯”目标。校友论坛作为“2024第八届集微半导体大会”核心环节之一,承载着“凝聚优势力量 联动校友合作”的重要使命。

6月29日,复旦校友会论坛将在厦门举办,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校友将汇聚一堂,共话母校情,共谋发展路。目前,论坛议程正式公布,欢迎校友们踊跃报名,集微大会复旦校友会论坛6月厦门见!

校友论坛报名入口

第八届集微半导体大会

2024第八届集微半导体大会拟于6月28日~29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举办,设置“1+50+1”架构,突出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紧密衔接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拓宽国际视野,彰显半导体产业元素,打造我国半导体产业嘉年华!

7.新政掀起半导体并购潮?可能还要再等等

从2022年下半年至今,全球半导体进入景气度下行阶段,终端需求萎缩、减产、去库存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A股半导体板块经历了一轮估值深度回调,不少热门个股普遍回吐了上一轮周期的累计涨幅,板块估值正处于相对低位。随着IPO收紧,半导体投资退出路径大为变窄,退出周期变长,投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大增,投资机构正积极助攻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并购活动。与此同时,多数国内优秀的半导体企业普遍进入到周期下行整理期,导致估值缩水,一些成熟的平台型半导体企业开始表现出强烈的收购意愿。

“八条措施”和“创投17条”明确了对并购整合的支持。而新政发布后,科创板迅速响应,接连发生了两起引人注目的并购案例,是否意味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并购活动的新一轮浪潮正式拉开序幕?

两起半导体并购“响应”新政,4高管分到一个亿

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八条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创投17条”),两项新政的出台均明确表达了对硬科技领域的并购支持,可谓是产业发展的及时雨。

“八条措施”和“创投17条”甫一出台,科创板随即就出现了两起并购。

6月21日,芯联集成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控股子公司芯联越州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联越州”)剩余72.33%股权。根据公告,这笔收购案的具体交易方案,包括标的资产评估及作价、现金支付比例、发行股份数量等暂未确定,仅确定的发行价格为4.04元/股。

6月23日,纳芯微发布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上海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直接持有的麦歌恩62.68%的股份,拟以现金方式收购矽睿科技通过上海莱睿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有麦歌恩5.6%的股份,合计收购麦歌恩68.28%的股份,收购对价合计约为6.83亿元。

观察今年初思瑞浦并购创芯微,以及去年晶丰明源收购凌鸥创芯,歌尔光学收购驭光科技等案例,均通过对不同股东进行差异化定价安排促成了交易,使得差异化定价是否可以被视为推动半导体并购的标准手段而广泛讨论。

不过从这次纳芯微公告的方案来看,截至2023年底,麦歌恩净资产为1.47亿元,经收益法评估,麦歌恩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值为14.8亿元,评估值为10亿元,评估增值为8.5亿元,增值率为576.55%。纳芯微对不同股东给出的估值均是10亿元,虽然没有采用差异化定价,但是收购的多名转让方做出了业绩承诺——目标公司三年净利润累计1.66亿元。分析指出,尽管创始团队及员工持股平台与矽睿科技拿到麦歌恩股份的先后顺序不同,但其和矽睿股份在麦歌恩的转让价格都是一样的。这可以理解为创始团队和员工持股平台对投资人矽睿科技的让利,也可以理解为大股东掌握了定价权。


根据公告,麦歌恩此次参与交易的四名创始高管将收到现金合计1.1030亿元,从总监到总经理分到约700万元到7000余万元不等。成立于2009年的麦歌恩于2019年被矽睿科技收购,助力后者闯关科创板,但是2021年、2023年两次冲击IPO均无疾而终。对于这四名创业者而言,IPO无望,此时被纳芯微收编,并拿到不菲的转让价格,可以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此外,有投资人在接受集微网采访时指出,尽管在并购交易中引入了差异化定价等设计,但由于二级市场估值下滑较多、一级市场部分泡沫严重,双方在交易定价达成一致方面还需磨合,市场参与者对估值包容性的认识理解仍比较模糊。“今年初思瑞浦对创芯微的并购是差异化定价的一个成功案例,不过并购效果成功与否还有待观察。不过这不失为国内并购开启差异化定价探索的一个有益尝试。”他强调。

创业者:逐渐接受并购的选项

对大部分创业者来说,“公司上市”是创业成功的一种典型标志,也是创业过程中最具有仪式感和荣耀的时刻。过去十多年里笔者所经历的半导体创业者,要么就是以上市为己任兢兢业业,要么就秉持“小富即安”的心理偏安一隅,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固有思想。

随着时代和产业变迁,在市场调整期,一些企业可能面临融资难题或估值下降,这促使创始人重新考虑并购作为一种更可行的退出途径。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被并购”开始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可以接受的选项。

一家射频前端公司创始人告诉集微网,近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科创板的设立为芯片公司提供了资本支持,但随着政策的调整,上市门槛提高,减持限制,在产业下行周期一些企业面临持续增长和资金压力。对创业者而言,相比以往的上市目标,合并越来越多地成为新的选择,可以实现更大的发展和增长,创业公司高管的心态也开始从“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转变为更愿意探讨并购的可能性。

他分析,模拟赛道因其产品线细分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成为并购的热点领域。此外,数字赛道、材料设备等领域也显示出较大的并购潜力。从企业规模来看,估值在10亿元至20亿元之间的企业,由于规模适中,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成长性,成为并购的优选目标。同时,具备技术优势和“杀手锏”产品的企业,即使估值较高,也会因其独特价值而受到并购方的青睐。

不过当前国内半导体并购尚未形成气候也证明仍存在许多障碍。首先是股东利益的分配。被并购企业的不同股东,尤其是国资股东和其他民间资本,在并购中的利益协调成为一大难题。如何在保证各方利益的同时达成共识,是并购成功的关键。

根据最近的几起成功案例来看,差异化定价通过给不同股东制定不同的价格,可以实现并购交易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保持各轮股东的利益平衡,提高交易的成功率。其次是专利和技术壁垒。在射频等技术密集型领域,专利问题尤为突出,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面对潜在的专利诉讼和技术壁垒,这不仅增加了并购的复杂性,也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构成挑战。最后是政策和法规限制,国家对并购的政策导向和法规限制,如对赌协议、重大资产重组等,对并购流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最近“八条措施”和“创投17条”等新政的出台无疑为促进产业并购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投资人:抛弃幻想,中性看待半导体投资

在当前半导体产业的演进中,国资背景的产投机构投资专家陈丽(化名)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她指出,前两年市场的狂热导致了一些非理性的投资和企业估值,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就有数千家,这么多人涌入这个领域,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更遑论上市,最终的局面可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如今经过市场调整,国内半导体产业已进入并购时代,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她认为,从赛道来看,模拟芯片、EDA等需要大平台支持的赛道,由于市场集中度高,容易出现并购机会;从企业类型来看,拥有独特技术或在细分市场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可能无法独立上市但仍具有吸引力的公司,有望成为并购的热点目标;从估值考量来看,估值合理、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更容易成为并购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前两年市场行情好时,一些企业的估值被炒得很高,若无法主动调整估值,可能会面临并购难题。

因此陈丽坦言,尽管一些投资基金可能面临清算期的压力,需要寻找新的退出途径,但这种压力并不直接转化为促进并购的动力。例如她的机构在投资时会预判该项目所在领域的并购可能性,如果创始人对并购持保留态度,则可能会影响其投资决策。这也是不同类型的投资机构在退出路径上会作出不同选择的体现。

她举例说,市场化投资机构可能更加灵活和市场化,它们在投资时会考虑项目的潜在并购机会,并且在投资前就会与企业讨论未来可能的并购意向。产业方投资机构(CVC)通常与特定产业有关联,它们进行投资可能是为了补足自身产业链的缺口,或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它们可能在投资前就已经有并购的计划或意向。大型PE机构则可能在投资时投入较大,更关注于绝对收益值,它们可能更偏向于后期投资,对年化收益率有特定的要求。一些小型或非CVC机构可能在投资时并没有明确的退出途径,它们可能更多地是被动地等待市场机会,而不是主动寻求并购或上市退出。不同的投资机构在投资逻辑、项目选择、退出策略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考量,投资机构的类型和背景会影响其对并购的态度和行为。

“作为投资人,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绝大部分企业都不可能上市,这才是行业发展的规律。”陈丽强调,“科创板开板的前几年,造富效应让很多人对半导体投资产生了幻想,也期待着能发掘到下一个爆款项目。但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是有好的技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时机也很重要,早了或晚了都不是一家优秀企业。”

陈丽也指出了半导体并购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并购过程中,不同背景的股东,包括市场化机构和国资背景机构,可能因盈利预期的差异而进行博弈;投资机构在并购中扮演多重角色,从寻找退出途径到补足产业链,但过度宣传成功案例,导致市场出现泡沫,企业估值过高,可能影响并购的健康进行;企业则需要清晰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理性看待上市与并购,避免因市场狂热而失去判断。

至于差异化定价是否会成为未来半导体并购的普遍手段,陈丽持不同意见。她认为,差异化定价是为了在各方之间达成交易协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轮次股东之间实现利益的平衡。也可能是创始团队和股东之间博弈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创始人团队的估值可能低于外部财务投资方,主动让渡自身利益以吸引并购方或达成交易,也就是创始团队为了达成被并购的目标,愿意花多大成本。尽管此前的思瑞浦并购案例采用了差异化定价的手段,但这并不一定会成为未来的范本或标准做法,更多的商业上的博弈和决策,而且不同背景的投资机构可能对企业的预期不同,这可能影响他们在并购过程中对差异化定价的接受程度。

“希望大家能真正中性地看待半导体投资这件事,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切忌心浮气躁,尤其创始人,不要过度相信任何一个投资机构。”陈丽表示。


8.Entegris获得美国芯片法案7500万美元补助

美国芯片材料、设备商Entegris(英特格)当地时间6月26日宣布,已经与美国政府签署初步协议,将依据《芯片法案》获得高达7500万美元资金,帮助在美国开发新工厂。

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不仅要把先进的芯片技术和工厂带到美国,还要支持那些使得领先制造成为可能的供应商。”

美国为寻求扩大本国半导体生产并吸引海外厂商,2022年批准了《芯片法案》,将通过总额高达527亿美元的研究和制造补贴来提高国内半导体产量。美国立法者还批准了750亿美元的政府贷款授权。

据美国商务部消息,Entegris项目第一阶段将制造支持液体过滤膜和前开式统一晶圆转运盒(FOUPS)的生产,后者是Entegris发明的专用容器,为英特尔、台积电、美光和格芯在内的顶级芯片制造商供货。

第二阶段,将支持先进液体过滤器、净化器和流体处理解决方案的生产。

9.撑起国内大模型“半壁江山”,清华系创企为何独领风骚?

如果说OpenAI引领全球大语言模型浪潮,那么引领中国大模型创业的就是“清华系”。

从横空出世的kimi聊天助手,到积淀雄厚的智谱AI,再到作为中国开源大模型起源的百川智能,以及近期被斯坦福团队抄袭的面壁智能等,背后都是纯正的清华系AI创业团队。

目前,清华系AI创业团队正在改写国内AI大模型的江湖格局,不仅几乎统领了大模型的头部独角兽阵营,实现新秀创业、学院孵化和互联网连续创业路径多点开花,而且撑起了国内大模型创业浪潮的“半壁江山”,同时延伸至产业链上游的算力、数据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在近期活跃的AI大模型及相关创企中,拥有清华背景的创始人至少已有四十位。

随着AI催生的新科技革新运动轰轰烈烈开展,清华系以及在AI研究和开发中具有显著贡献和影响力的清华大学成为重要的历史钢印。那么,清华系创企为何能引领大模型创业浪潮?

“三足鼎立”:引领大模型独角兽阵营

如火如荼的AI创业潮刚过去一年有余,国内大模型江湖已经初见分野。

“新AI四小龙”——智谱AI、月之暗面、MiniMax以及百川智能,正在崛起为中国AI大模型领域的独角兽。其中,除了中科院校友闫俊杰带领的MiniMax估值超25亿美元以外,其余三家都是清华系:月之暗面估值30亿美元,智谱AI估值30亿美元,百川智能估值18亿美元,而这三者分别属于新秀创业、学院孵化和互联网明星连续创业企业。

具体而言,月之暗面创始人为1992年出生的杨植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2023年10月,月之暗面推出智能助手Kimi,成为大模型创业公司的首个爆款项目。3月19日,其宣布把长文本能力从20万字提升至200万字,当周访问量达到了394万次,一度跃升为国内网页端周度访问量最高的AI应用。

2024年,随着文生视频应用Sora和长文本概念走红,月之暗面最先被资本抬高身价,传出完成新一轮超10亿美元融资,这是ChatGPT出现后大模型赛道最大的一笔融资。

智谱AI的历程最早始于2006年,当时在清华计算机系知名教授唐杰带领下,清华知识工程实验室的一个团队发布了名为AMiner的科研情报产品。这是国内最早研发的以及迄今访问量最大的研究者社会网络分析与挖掘系统,致力于为科研学者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服务。

智谱AI正是脱胎于该实验室,而且背后集结了一群清华大牛:CEO张鹏本科毕业于计算机系,董事长刘德兵曾任清华数据科学研究院科技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总裁王绍兰为清华创新领军博士,以及现任首席科学家的唐杰教授。近年来,智谱AI先后发布了GLM系列大模型、ChatGLM、CodeGeeX代码大模型等,成为国内领先的大模型研发企业之一,同时深入参与了清华大学与智源研究院的“悟道”项目,以及频繁对外开展大模型相关投资。

智谱AICEO张鹏

在大模型创业浪潮中,百川智能已经成为清华系AI公司中备受瞩目的标的之一。2023年4月,在见证ChatGPT的横空出世后,身为互联网连续创业者的王小川嗅到了技术变革气息,于是与前搜狗COO、清华1998级校友茹立云共同创立了百川智能,随后又邀请搜狗前CMO洪涛加入负责商业化业务,使得“搜狗三剑客”再次聚集进军AI大模型领域。

百川智能在大模型产业中拥有明确定位,即专注于基础大模型的研发,构建中国最优秀的大模型基座,并在搜索、多模态、教育、医疗等领域进行拓展。其旗舰产品是Baichuan-7B、Baichuan-13B两款开源可免费商用的中文大模型,在多个权威评测榜单均名列前茅。

行业分析指出,随着清华系进入中国AI大模型创业的核心地带,智谱AI、月之暗面和百川智能的“三雄”竞争也开始步入正题,其中拥有学院派背景的智谱AI在寻找企业与大模型的融合场景,历经海派背景的月之暗面相信技术“暴力美学”能够改变世界,而介于两种路线之间的百川智能试图找出从底座突围的另一种视角。但目前胜负未定,且众多黑马犹在。

随着“百模大战”持续推进,对新技术、新变革翘首以盼的投资人纷纷涌向人工智能赛道,使智谱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获融资均达数十亿级。“早期可能会看校友关系,真正投资大钱的则不太会考虑校友关系,到了千万美元级别以上大家还是实事求是。”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称,他在投资大模型公司时,主要考察模型能力、商业化变现能力和融资能力。

“开枝散叶”:撑起大模型创业半壁江山

在中国乃至全球大模型竞逐中,清华系企业毫无疑问地成为至关重要的弄潮儿。近日,网上流传一份“清华大学校友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名单,经集微网核实整理,清华系AI企业可谓撑起了国内大模型创业的“半壁江山”,除了上述头部企业还有更多“星火”力量。

如果要给其寻找一个标志性符号,清华大学南门外的智源研究院或许是最佳选择。

微软总裁史密斯曾表示,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世界上三家公司处于绝对前列,一个是与微软合作的OpenAI,第二个是谷歌,第三个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该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汇集了孙茂松、唐杰、刘知远、杨植麟、黄铁军、曹岗等大模型关键人物,积极投身中国大模型的开发进程。2021年,智源研究院诞生了中国首个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1.0”,随后陆续发布“悟道2.0”和“悟道3.0”,同时掀起了清华系学者创业的热潮。

作为国内大模型行业的先驱,智源研究院犹如AI领域的“黄埔军校”,培育孵化了大量的研究员和创业者,同时多位教授导师也纷纷下场,包括清华计算机系副教授黄民烈创立聆心智能,目前已收到智谱AI投资;清华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茂松门下的博士生岂凡超创立深言科技;清华计算机系副教授刘知远创立面壁智能,专注于法律领域;孙茂松的学生朱军建立生数科技,持续探索大模型在多模态生成任务下的性能边界和应用等。

在这些公司背后的投资方中,也不乏清华系创投者和创投机构的身影。例如图灵创投投了聆心智能、智谱AI,而起源于清华的卓源资本投了生数科技等。

除了AI大模型,清华系在行业上游的算力基础设施等领域亦有布局。例如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系主任汪玉长期从事智能芯片、高能效电路与系统研究。他不仅是无问芯穹的发起人,也是AI芯片公司深鉴科技联合创始人。而无问芯穹CEO夏立雪、深鉴科技姚颂均是其生。

另外,沐曦集成电路创始人陈维良1995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微电子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近日,沐曦完成10亿元融资,由国家队领投,致力于打造国产高性能GPU,其曦云MXC系列GPU专用于AI训练及通用计算。燧原科技创始人兼CEO赵立东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赴美留学。目前,燧原科技开发了邃思系列AI芯片,专为大规模AI训练和推理设计,在业界具备不俗实力。

与此同时,在具身智能作为AI在物理世界的重要载体和下一阶段能力延伸并实现快速发展背景下,清华系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抢攻具身机器人赛道,而且不乏多位学院派教授下场。

其中,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博士为清华大学电子系学士,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现担任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以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大模型负责人。目前,银河通用已经实现了对具身智能各环节关键技术的多点突破,成为国内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算法技术栈构筑最全面的玩家,并于近期宣布实现完成7亿元天使轮融资。

此外,星海图四位联合创始人中三位出身于清华大学,包括CEO高继扬毕业于清华电子系,以及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助理教授、MARS Lab主任赵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具身智能实验室主任许华哲。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陈建宇创立了星动纪元,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则创立了边塞科技。

众多行业人士均认为,清华系AI大模型创业者能够独领风骚,离不开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淀和相关奠基者发挥的重大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莫过于,2005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回到清华担任长聘教授,成立“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姚班)”。继“姚班”之后,2019年和2021年,姚期智又分别创办清华学堂人工智能班、清华学堂量子信息班。

如今,从“姚班”走出的毕业生,已经成为推动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包括“AI四小龙”之一旷视科技的印奇、唐文斌、杨沐等等行业领军人物。

正在授课的期智教授

2024年4月27日,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与架构”和“人工智能+X”两个重点方向,计划建设中国自主的“AI顶尖人才和原始创新基座”,姚期智再次出任首任院长,年近八旬的他仍致力于推动国内AI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一线。

砥砺创新:持续推动中国AI行业快速发展

从学术研究到市场创新,从理论洞见到实践应用,清华大学一代又一代的优秀AI人才正在利用商业的力量将科技进步转化为现实世界的解决方案,推动着AI行业的创新和变革。

行业分析指出,与之前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潮流不同,这一轮大模型技术的兴起更注重合作与共赢,而非简单的竞争对抗。清华背景的创业者们已经用他们的行动和成果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追求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在建立一个包容、创新和共享的新生态系统。

在互联网创业时,江湖并非名校生的天下,但清华系却在大模型创业潮中迅速崛起,这也与大模型对人才、技术和资金投入都有更高的门槛和要求有较大关系。启迪国际副总经理卫冕表示,在业界公认拥有自研底座的企业里,超过一半都有清华系学者背景。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在技术路线上积累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从学者、创业者到投资者,清华系相对抱团。

源码资本合伙人王星石则认为,清华一直推崇务实与创新,秉持为国家持续输出优秀高科技人才的理念,鼓励创业创新。因此,在整体文化和氛围烘托下,更容易催生和激发创业意识。

关于AI竞争,业内有一条被普遍认同的规律:人才第一,数据第二,算力第三。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早已成为全球AI企业勇立潮头所争夺的核心资源。而备受瞩目的清华系AI大模型创企也折射出一个重要现象:AI大模型领域的竞逐,终究还是顶级人才之间的竞争。

作为AI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清华大学凭借一流的师资团队、严谨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各类资源为中国乃至世界输送了大量计算机人才,并在人工智能创业大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正如斯坦福大学《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在讨论全球AI模型的产生时,清华大学成为被提及为非西方机构中发布基础模型数量最多的学术机构之一,在AI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中具有显著的贡献和影响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清华系大模型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正在接二连三地开枝散叶,已经中国AI产业的关键势能之一,其中包括在互联网时代身经百战的老法师,已在大模型研究领域中蛰伏多年的奠基者以及锐意进取的创业新秀等,他们如同一条奔腾的江河逐渐分流成各具特色的溪流,又交织汇聚并持续有力的推动着中国AI大模型整个产业链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大模型创业热潮逐渐进入卷落地、卷应用的“下半场”,清华系创企还有待进一步引领推动中国的AI大模型商业化探索,以及在各垂直应用领域的“开花结果”。同时,虽然中美引领全球AI领域的竞争,但中国仍处于追赶态势。鉴于OpenAI和英伟达等美企正在抢占AI技领域的制高点,清华系创企仍需砥砺奋进,以助推中国AI科技更上一层楼。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存储# #AMD# #英特格# #集微半导体大会#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