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炳欣)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到2030年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相关标准。
虽然汽车芯片在设计、生产、测试与可靠性检测等环节都有着相对应的国际标准规范,但随着汽车新“四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八九十年代演化而来AEC-Q系列等国际标准已经很难再适应当前汽车产业的要求,亟需制定适应我国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新一代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体系。
推动:汽车芯片标准化工作有序展开
汽车芯片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也是汽车实现电动化、智能化的基础器件。与消费类及工业类芯片相比,汽车芯片的应用场景更加特殊,对环境的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更为严苛,因此只有有效对汽车芯片实施标准监测,才能更好地确保汽车技术和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对汽车芯片的技术先进性、产品覆盖度和应用成熟度不断提升,更加需要汽车芯片的标准化工作有效展开。
《指南》明确提出根据汽车芯片技术现状、产业应用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将分阶段建立健全我国汽车芯片标准体系的目标,为我国汽车芯片标准的建设指明了“路线图”。根据《指南》的“时间表”,到2025年,我国将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明确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基础性要求,制定控制、计算、存储、功率及通信芯片等重点产品与应用技术规范,形成整车及关键系统匹配试验方法,满足汽车芯片产品安全、可靠应用和试点示范的基本需要。
到2030年,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通用、产品与技术应用及匹配试验的通用性要求,实现对于前瞻性、融合性汽车芯片技术与产品研发的有效支撑,基本完成对汽车芯片典型应用场景及其试验方法的全覆盖,满足构建安全、开放和可持续汽车芯片产业生态的需要。
对此,有专家指出,标准既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所有从业者需要共同遵循的游戏规则,在一个产业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指南》的印发,可以有效解决标准缺失这一困扰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的问题,为未来几年我国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蓝本。
动因:更好满足产业健康发展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汽车芯片在设计、生产、测试与可靠性检测等环节都有着相对应的国际标准规范,且一直处于行业主导地位。其中包括:主要面向道路车辆功能安全的ISO26262(设计阶段);面向汽车行业生产件与相关服务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IATF16949(生产制造阶段);产品可靠性认证阶段的AEC-Q(美国汽车电子委员会(AEC)制定);车企供应链过程审核的VDA6.3(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制定的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等。为何还要再建设我国的汽车芯片标准规范呢?
对此,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CEO汪凯指出,中国不仅是汽车生产大国,也是全球主要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车的主场。建立符合国情、顺应我国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特点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是推动国产芯片上车和自主车规芯片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从车企角度出发,中国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的赛道上需要不断创新和超越,因此,在环境适应性、功能适配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对汽车芯片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在我国建立起符合实际情况的汽车芯片标准,能更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从汽车芯片厂商角度来看,芯片厂商需要从车企的需求出发,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和技术趋势,引导研发投入方向,加速技术创新。国内头部车规级芯片厂商正在陆续推出对标国际一线品牌产品性能的高端国产芯片。我国汽车芯片的技术先进性、产品覆盖度和应用成熟度不断提升,这是开展汽车芯片标准化工作的良好基础,也是制定自有标准的绝佳时机。标准的制定需要芯片厂商配合,尤其是高端芯片厂商的参与,才能更好地衡量标准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从产业链协同发展角度出发,汽车芯片标准涉及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能够促进产业链协同与资源整合,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相互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有利于整合产业资源,共同推进技术和产业发展。
配套:同步建设检测认证体系不可或缺
我国目前仅在整车及部分类型的汽车芯片方面有一些标准,包含《纯电动乘用车车规级芯片一般要求》等通用标准和《纯电动乘用车控制芯片功能安全要求及测试方法》等专用标准,但在国内并没有广泛应用。采访中,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也强调,我国虽然已经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全球第一大市场,但是目前却并没有完善的汽车芯片标准,现在本土芯片上车主要还是过国际标准,例如ISO26262和ACE-Q100等国际通用标准。
基于现有国际标准的检测认证体系,检测认证周期过长,检测成本过高,既不适应当前国内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现状,也不利于国内汽车芯片厂商成长。更重要的是,汽车芯片标准体系的建设,并不仅止于标准的设立与出台,还要形成与标准相配套的检测认证体系。
而国内芯片产业不仅没有形成完整的标准,同样缺少测试环节以及对芯片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因此,接下来一段时间,在关注汽车芯片标准制订的同时,也应重视检测认证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国内汽车大市场和汽车芯片厂商贴近客户的优势,尽快制定完善符合国内产业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的检测认证体系,通过检测认证体系助力汽车芯片尽快跨越,提升汽车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重点:应与企业需求密切配合
从《指南》来看,汽车芯片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控制芯片、计算芯片、驱动芯片、通信芯片、功率芯片、匹配试验等技术方向标准研究,是汽车芯片标准工作的焦点。那么,在推进汽车芯片标准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重点关注哪些问题呢?
汪凯强调,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当注意与企业的紧密配合。从芯擎科技“龍鹰一号”的成功经验来看,汽车芯片架构要具有前瞻性。芯擎科技与终端厂商紧密配合,深度参与整车厂商的电气架构设计,确保自身产品能更有效满足现时需要和前瞻性的平衡,芯擎科技与上下游客户深入合作并引领未来变革。这个过程中,芯擎科技积累了大量知识储备和经验,能够很好地支持汽车芯片标准体系的建设。
“龍鹰一号”能够在两年多时间内流片、点亮、完成测试、验证和适配,并快速走向量产。汽车芯片测试条件和要求需要统一,同时适用于国内和国外市场,减少重复测试和认证,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平台。国内汽车芯片标准的制定,既要满足国内的部分个性需求,也要满足整个产业链的共性;既要兼容国内产业需求,也要考虑适应国外市场。
杨宇欣则指出,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机构的作用,形成国家级的汽车芯片标准组织,由相应的组织机构推动标准的设立。现在有很多小范围的行业组织,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好推动标准的普及。
此外,还要注意构建中国汽车芯片检测认证技术体系和认证平台。发挥行业组织机构的作用,开展汽车芯片检测技术研究,制定国产汽车芯片认证规范、认证流程、认证实施规则等详细的认证体系,分阶段逐步完成各项汽车芯片检测认证技术方案验证工作。建立我国汽车芯片标准信息平台,将汽车芯片企业、整车企业和汽车芯片检测机构接入平台,实现跨行业的标准和检测资源互通共享。
杨宇欣还提醒,虽然当前中国在部分智能汽车的开发上,有些技术上已经相对比较超前或者领先,但是未来我们的技术必然要与全球接轨。所以在标准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全球标准接轨、和全球产业链的融合等因素,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