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紫光体系浮出水面,资产重整一周年交出怎样的答卷?

来源:爱集微 #紫光集团# #新紫光# #智路建广#
5w

去年7月,紫光集团重整引发了业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老紫光集团从“高歌猛进”到破产重整,最终花落谁家一时成为业界焦点。

与资产重整过程的一波三折和万众瞩目相比,重整后的新紫光似乎远离聚光灯,显得低调而内敛。很多关注半导体产业的人士好奇,紫光现在怎么样了,重整一年的新紫光会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数字背后:财务健康度和经营情况重回正轨

“集团重整完成,公司融资也重新启动了,员工有了干事的心气。大家的感觉就是长出一口气。”紫光下属产业公司一位高管曾经这样形容。

据可靠消息,紫光集团资产重整后,经过一年的经营管理优化,集团整体营收提高近20%,有息负债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

上市公司公开数据也能看到一些业务发展情况。紫光股份2022年报显示,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740.58亿元,同比增长9.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58亿元,同比增长0.48%。紫光股份拟定增募资不超120亿元,用于收购新华三49%股权,进一步巩固在ICT市场的领先地位。

紫光国微2022年报显示,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71.20亿元,同比增长33.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32亿元,同比增长34.71%。

通信板块代表企业紫光展锐2022年实现总营收140亿元,年度增长20%。5G物联网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146%,智能机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

此外,紫光集团一直积极协助优质的下属产业公司推进上市工作,近期西安紫光国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就标志着该公司成功迈出改制上市的重要一步。紫光展锐也频频传出融资和上市准备动作。

集团旗下各产业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业务突破方面也表现不俗。搭载紫光展锐芯片的终端应用已经覆盖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全球260多家运营商的出货认证。西安紫光国芯历时7年研发的嵌入式 DRAM 技术和平台大规模量产,为50余家海内外客户提供全流程设计服务。

2022年11月14日,紫光集团与交通银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交通银行将为紫光集团未来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助力紫光集团各项业务加速发展。2023年6月19日,紫光集团与中信银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投资、授信、结算、现金金融等领域开展更深层合作。这也意味着,紫光集团及下属产业公司融资能力恢复良好,再度得到国内大型银行的认可。

甩掉破产重整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影响,紫光的一切正在重回正轨。无须讳言,新紫光虽然手握新牌,其实也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重整后新紫光还有部分留存债务,导致紫光仍背负一定的财务压力;紫光集团所处的行业在技术研发、产能建设方面也还存在着资金需求大、回报周期长的挑战。

半导体研发和生产需要巨资投入。三星电子3月8日公布的营业报告显示,2022年投入363亿美元用于扩张芯片研发和生产。与此同时,半导体行业回报周期也比较长,这也导致财务型的投资人在面对新紫光的投融资项目会比较谨慎和顾虑,也会考虑回报周期和退出机制。

在这份看得见的答卷背后,新紫光做了什么,又在布局什么?面对挑战,新紫光又将如何应对?

 “新紫光体系”浮出水面?

接近紫光的人士表示,目前紫光提出一个“新紫光体系”的概念,也就是紫光集团与投资方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以下简称智路建广)控股的企业融合形成了一个覆盖广泛的产业体系。

紫光集团涵盖芯、云、网、边、端,年营收总规模超千亿人民币;而智路建广旗下控股差不多20家半导体的企业,涉及芯片设计(及IP)、芯片制造/IDM、封测、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ODM等。

当初势头强劲的老紫光号称要打造“从芯到云”的产业链,缘何走向破产重整?除了资金方面的错配以外,分析人士认为,还缺少两个东西:一是产业链建设,下属企业众多、体系庞大,却没有进行完整的产业链布局,部分关键环节存在明显的短板;二是产业协同,集团内的企业都是各自为战,没有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没有发挥出合力。

因此,在顺利完成股权交接后,新紫光就对一些明显薄弱环节进行调整补充和提升,并推动紫光原有产业和智路建广旗下产业进行协同和融合。

观察人士分析,一方面看,新紫光体系体量大、产业全,带来的好处就是内部有深度融合的巨大空间,甚至可以自建生态,如半导体封测、材料、设备、晶圆制造、软件等几个方面,智路建广的布局可以为紫光提供不同程度的供应链保障,补足部分产业链上的短板;利用智路建广已有的资源优势,紫光的部分企业还可以进入原来市场占有率不高的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紫光在消费电子、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的优势地位。

据悉,目前紫光集团下属产业公司已经在与智路建广控股的封测、设计、材料、功率器件企业推进一批协同项目,并在技术、产能、市场等方面产生一定的效果。此外,紫光集团也不断传出消息在多个省市地区布局产能建设项目。

协同,是一道难解的题

产业协同,不是一个新话题。相比于老紫光,新紫光是如何推进旗下一两百家企业协同管理?

由于历史原因,紫光旗下企业数量较多,且分散在国内外各地,统筹管理难度大;所处行业比较细分,不少企业彼此之间并无强关联的合作,往来不多。历史发展背景迥异的成员企业,整体文化认同感低,凝聚力方面也更像一盘散沙。

据一位不具名老员工透露,由于老紫光采取弱管控原则,不同板块企业各自为战,彼此缺乏协同。虽然老紫光也试图通过不断的并购凑齐产业链,但是由于猛吞过来之后缺乏消化吸收,更缺少协同机制,所以没有形成1+1>2的效果。

接手紫光后,新的管理团队将紫光的产业版图细分为八大板块,在紫光集团设立业务总部、赋能总部和管理总部三大总部,从战略、研发、生产、管理等多维度为下属产业公司赋能,提升全集团的协同联动效应,统筹推动“大研发、大制造、大市场”战略。

以研发为例,紫光集团设立前沿技术产业研究院,完成主要产业公司产品技术现状的调研分析,初步确定一些重点技术研发方向;筹建紫光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逐步实现对产业公司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赋能和支持产业公司重大项目申报、资质申请、前沿技术交流,唐山晶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质已正式获批。

据接近紫光的人士透露,一年来,各产业公司协同意识有所加强,逐步打开门户,资源开始共享。

例如,紫光计算机充分发掘集团内部资源,主动引入西安国芯、紫光西数、唐山晶源、无锡微电子、展锐、紫光软件、紫光云、新华三、紫光数码等的产品或服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紫光旗下三个重点产业公司——新华三、紫光云与紫光展锐密切合作,线下优化业务保障流程,保障展锐数据中心资源需求;线上协同开发了紫光芯片云平台,不仅在满足展锐研发业务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本增效。

借助成功经验及服务紫光展锐的标杆效应,新华三、紫光云、展锐乘胜出击,举办“央国资&高端制造业CIO走进展锐”活动,持续突破国内一大批重点集成电路客户,为集团带来可观的收入。

业内人士评价,三方合作的价值更体现在加强了各自的行业竞争力,推动了新一轮的技术、产品、服务及能力的升级。展锐从业务应用真实场景出发,为新华三的产品推广给出针对性的意见,总结出适用芯片仿真场景的典型机型,帮助新华三完善自身产品提升集成电路行业的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由此可见,新紫光的做法不是强迫拉郎配,强点鸳鸯谱,而是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强化统筹。

当然,作为大型集团公司总部,管多了影响独立经营,管少又成了放任自流,如何处理好这个尺度和平衡,也时刻考验新紫光管理团队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和“走平衡木”的艺术。

千亿级别的集团企业,旗下企业超过两百家,紫光的资产重整可谓浴火重生,复杂程度和难度不言而喻。一年的时间,既要调整战略方向和思路,又要构建新的治理架构,还要强化集团的协同和生态建设,客观来说成绩可圈可点。

新紫光未来如何驾驭这个科技领域的航母舰队,考验的是管理团队面对科技产业风云变幻产业环境的战略定力,以及躬身入局、脚踏实地夯实竞争力基础的运营与协同管理能力。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紫光集团# #新紫光# #智路建广#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