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专业演绎和中国高考故事 | 科技老兵戴辉

来源:爱集微 #老兵戴辉# #高考# #集成电路#
4.7w

又是一年高考季。

图注:中学高考标语,作者戴辉摄

爱集微有一个栏目《芯人物》,描写了很多知名芯片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大部分人都是1977年恢复高考接受正规高等教育后获得发展机遇的。

图注:《芯人物》一书已出版两册

一九七七年八月四日至八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刘西尧时任教育部部长,刘道玉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会场上带头“开炮”讲真话的是查全性。巧得很,他们都毕业于武汉大学。

1977年底恢复高考。彻底摆脱了“出身”论,不论阶层人人平等,往届(如“老三届”)和应届生都可以参加。无数人的命运得以改变,“鲤鱼跃龙门”。

到今天,“高考指挥棒”制度并不完美,但依然是最公平的制度。

站在中国电子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因此有了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哪怕科技起步水平并不够高,但有艰辛努力和无穷人数来凑。中国在改革开放与加入WTO之后,创造了今天中国电子产业的辉煌。

站在人类角度来看,很多人大学之后去海外深造发展,为全人类(包括中国老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注:电影《高考1977》

电影《高考1977》主题歌中唱道:你的你的不期而至,让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让追梦的人们有了登月的天梯。你穿过穿过原野,给干涸的大地多少绿色的希冀,你掠过掠过海天,使澎湃的春潮变成连篇的写意。啊,高考1977,你是那样不可置信,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如同春雷在天际滚动。

20年代,电机学科建立,强电和弱电合一

创建于1908年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的电机专科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气工程学科,下分电力工程科和电信两门,学制为三年。1910年聘请谢尔顿(美籍)任电机科科长,并建造电机实验室,后又增聘请汤姆生为教授,为以后的电机学科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1917年电机专科改为四年制。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浙大前身)电机工程科始建于1920年。1923年茅以升倡导创立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清华电机系成立于1932年秋天。顾毓琇在前面四所大学电机系都曾任教。

1931年中山大学,1933年北洋大学(天津),1934年武汉大学,1936年重庆大学先后创立电机系。

从西南联合大学的电机工程课程表中可以看到,最初强电和弱电都是合在一起的,后来演变为电力(强电)、无线电、电子、通信等众多涉“电”专业。

图注: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课表,作者戴辉摄

在1912年到1937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这就是“自主招生”。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五所高校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考”。1938年,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全国统一高考。因为战争影响,1941年中止了。

50年代,院系调整,电真空学科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学招考仍由各校单独招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大学两校分别采取了联合招生的形式,上海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使用统一试卷同时进行考试。1950年,东北、华北、华东73所大专院校进行联合招生。

1952年开始,教育体系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院系调整”,将大批原有综合性大学内的院系拆分,并重组成为新的专门大学。这是教育体系从学习欧美的体系转变为借鉴前苏联的体系。我2000年去中亚的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当地就有前苏联时代建立的一所专业电信高校,不少当地同事和客户员工,都是这里毕业的,英语和技术都相当不错。 The Tashkent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was founded as the Tashkent Electro Technic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in 1955 and it was the major and only producer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s for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图注:塔什干信息科技大学校园

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基于电子管的电台、步谈机和步话机成为关键设备。《长津湖》电影中吴京团队就是奉命护送12部电台、4名话务员到一线。

中国物理电子学家刘盛纲院士的个人经历有代表性。他于1951年由南京大学附属中学(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毕业,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1953年因院系调整转入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52年建立)。当年,先后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厦门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工学院等院校的电信工程系相关无线电部分并入南工。1956年, 南工无线电工程系超1/3的师资力量西迁成都,和交通大学和华南理工的电讯工程专业派出的力量会合,创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图注:列别捷夫先生与刘盛纲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主楼前合影(1957.10)

电子管技术的生命很长,民用领域的CRT电视机显像管到本世纪初还在大量使用。演绎出来的电磁技术到现在依然牛逼,比如雷达和电子对抗等。

我有位东大师妹,在火车上偶遇一位成电男生。男生用上述“校友情”来套近乎并成功“得手”。他们两口子现在都在芯片战线上,女生做离子注入,男生做芯片战略咨询,我没有写反哦!

50年代,高考诞生,半导体学科建立

1952年,高等教育部规定自该年度起,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并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首次全国统一招考于1952年8月15-17日举行,进行了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语、英语)8个科目的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由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录取名单全部会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号外”、《解放日报》等报纸上,被人顶替是不容易的。网络上郑异凡的文章《上世纪50年代的高考和大学记忆》讲述了这段故事。

进入晶体管时代,充分体现了集体奋斗精神。1956年教育部集中全国五所大学的科研资源(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大学的物理系),设立半导体(晶体管)专门化培训班(“讲习班”),由北京大学黄昆任教研组主任、复旦大学谢希德任副主任。两年间,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半导体专门人才300多名,如中芯国际董事长王阳元、华晶集团总工程师许居衍、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

图注: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黄昆先生

1956-1957年间,王守武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半导体教研室主任。他随后进入中科院,成为晶体管奠基人,还有林兰英、黄敞、成众志、吴锡九等专家。各大高校的半导体教研室在这个时期纷纷成立。

正式高考之后,沈绪榜是1953年从湖南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的。57年,沈绪榜被选派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机专业班,学习计算机知识 。10月,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工作。1977年主持研制的16位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嵌入式微型计算机CPU芯片,是中国第一颗CPU,他的一个学生张国新是国家“芯火”深圳平台组长。这是后话。

集微网芯人物栏目记录了朱贻玮的的高考和求学经历。

1955年,经过全国统一高考,朱贻玮被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录取。9月,他离开生活了18年的上海,乘火车来到北京。因政策变化,两年后的1957年夏天,朱贻玮选择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习。到了三年级之后,正式确定专业,朱贻玮分配到新设不久的半导体(晶体管)专业,他是清华大学培养的第三批半导体专业学生。1963年7月朱贻玮从清华大学毕业,已是26岁多的高龄,分配到了北京电子管厂(代号774厂,56年开工建设,东德支持建设)来搞晶体管。

1957年,倪光南和韦钰考入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他们对我影响很大。倪光南61年毕业之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早在92年我就听过他的报告。韦钰在1994-01年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在高教改革、教育网络建设、远程教育方面做出贡献。

图注:集微峰会上倪光南为张汝京颁发终身成就奖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决定自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同年,国家加大了高考招生力度以培养更多人才。当年,我的父亲戴国良刚初中毕业,因成绩好,被拉过去直接参加高考,初生牛犊不怕虎,居然考上了湖南大学。但南县师范刚建立生源不够所以县里不放人,父亲因此就读于南县师范,两年后停办。务农一年后,续读于宁乡师范,于1966年毕业。

1966年高考取消。1970年,开始按推荐制招生。

1977恢复高考,查全性“点炮”,邓小平决策

1977年8月4日,刚刚复出、主动要求分管教育科学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与三十几位科学家、教育工作者举行了座谈会。邓小平事先要求找一些敢说真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才华的教学人员来京参加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童第周、于光远、唐敖庆等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主持会议。刘西尧(1934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时任教育部部长。刘道玉(1953年10月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出任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

图注: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展现的这次关键座谈会

武汉大学电化学家、当时还是副教授的查全性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科教座谈会。他几乎是与会人员中资历最弱的,但他在会上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并建议:“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一定要当机立断,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查全性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人们七嘴八舌地补充着他的发言,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图注:《高考1977》剧照

邓小平最后拍板决定,停止11年之久的高考于1977年恢复。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刘道玉《刍议恢复统一高考的得失与对策》一文中回忆:争论非常激烈,但最后的招生文件却十分开明,报名考生的出身、婚否和年龄都没有限制,这就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图注: 广播和收音机传递信息非常迅速

电影中出现的是春雷 3P2,这是上海无线电三厂出产的9晶体管收音机,我刚写了一篇文章《中国收音机100年史》。

图注:《电影1977》中的上海产春雷牌收音机

1977年冬天,举行了至今惟一一次的全国冬季高考。积压了十年的570万学子踊跃报名应试,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达到了1160万人。这些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课堂奔向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中国的教育事业终于迎来期待已久的春天。

图注:《高考1977》坐拖拉机参加考试

查全性的呼声有了春风化雨般的回应,他也因此被誉为“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回忆过去,他说:“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这里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查谦。查谦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毕业于金陵大学,留美获物理博士学位,先后在原中央大学任教务长,在武汉大学任理学院院长创社物理系,1953年创办华中工学院(华科)并任首任院长。

武汉大学培养的人才挺多。刘道玉曾说“我1953年考进武大化学系挂上校徽时,感到无比荣耀。”他在1981至1988年之间任武汉大学校长,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重点大学的校长。武大首开学分制,雷军1987年考入,用两年就修满了计算机专业的学分并完成毕业设计,成为了最早一批提前达成毕业条件的优等生之一。

早在1957年,时任武汉大学物理系主任戴春洲先生就组织建立了“半导体专门化”,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半导体物理专业之一,培养出中科院院士徐红星等优秀人才。武汉大学在金融和科技界人才辈出,厦门集微峰会的武大校友会场很热闹。

徐红星院士于去年集微峰会发表讲话,半导体产业多学科交叉,发展需要更全面的技术攻关

我担任顾问的明锐理想科技CEO冀运景从武大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芯片晶圆。

1977年报考570万录取27.8万;1978年,报名610万录取40.2万;1979年,报名460万录取28万。第一届在1978年的年初入学,所以1977级和1978级实际上是两期同一年入学。在这三年中,由知青考取的大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爱集微《芯人物》记载了陈大同的故事。

1976年底,陈大同结束农村插队返回北京,被分配到印刷厂当装订工学徒,月薪18元。终于有了一份在室内的工作,不用春夏秋冬在外日晒雨淋了。进工厂第二年的春天,他的高中同学告诉他,中关村有个地下学习小组,原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在家中辅导几个中科院子弟。陈大同得知消息后,和同学多次去请求,终于获得旁听资格。得知恢复高考消息时只有2个来月的准备时间,1978年,陈大同顺利考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现计算机系)无线电图像信息处理专业。从1978年到1987年,他从本科一口气读到博士,成为国内首批半导体专业的博士生。

下河摸鱼、上树捉鸟、下地干活,是61年出生的江西孩子段永平童年记忆里的宝贵财富。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段永平遭遇“滑铁卢”,总成绩仅仅80多分!也许是此次经历,使得段永平内心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他深知高考对自己的重要性。1978年第二次高考,这一次,他实现了巨大的突破,高考分数超过400分,进入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是他的高中学校里唯一考上本科的人。OPPO陈明永、瑞芯微励民也都毕业于浙大。

华南理工电子系通过77年高考出了几个牛人:梁伟(德生收音机)、黄宏生(创维)、李东生(TCL)、陈伟荣(康佳,现广东微容)。

小米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和严星伉俪、芯片持续创业者徐益平等人,也是77年考上南工。

我以前菊厂同事胡力耘初中毕业后在东北当知青,高考进入大连理工,他的经历和《高考1977》非常类似,东北的冬天真的很冷。还有更神奇的,我的《数理方程》老师万遂人小学毕业后在南京电子管厂当工人坚持学习(那儿的技术资料太多了),恢复高考之后跳跃式考上南工研究生,后在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获得电子学博士学位。深圳芯片元老祝昌华则说是恢复高考让他看到未来,他放下开了几年的拖拉机,回去读高中去了。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形为抗战时在上海活动的湖南人李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认李白为校友,认他的师傅涂作潮为教员。北京邮电大学立了一座李白雕像并有舞台剧《寻找李白》。两校都培养了很多芯片人才,如84年考上西电的黄学良与89年考上北邮何庭波。

我父亲是南县游港公社中学的数学教师。他们拿出陈年的老资料油印出来补课,不少学生的命运因此改变。那几年,农村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并不亚于县一中。

集成电路学科建立

西方在1958年发明集成电路。中国大陆的起步并不晚,但因为种种原因,发展越来越慢,最后被起步更晚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赶超。

1968年开始,北京组建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专业化工厂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朱贻玮参加了相关筹建工作。与此同时,创建上海无线电十九厂,两厂成为“南北双霸”。68年在重庆永川县,成立固体电路研究所(即1424研究所,现中电24所)。尽管一直有进步,但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和西方的差距实际上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不再闭门开发,高教体系率先和国际接轨。各大知名高校的电子专业都齐齐进入了集成电路领域。清华大学于1980年成立了微电子学研究所、上海交大1983年成立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复旦大学89年建设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ASIC工程中心组建于1992年,依托于东南大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超大所)是严晓浪教授于2000年创建的浙江大学校级研究所等。武大和华科则在光领域一直耕耘。

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集成电路专业将作为一级学科,并将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


图注:集成电路作为一级学科的通知

很多大学都已经设立了微电子(集成电路)学院/系/专业,简直连数都数不过来。香港不少大学和澳门大学的相关专业面向大陆招生。

芯片人高考奇葩故事

八九十年代,大学没有扩招,考上心仪的大学并不容易。1999年开学开始扩招,为更多孩子提供了求学机会。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大学生又重新开始了留学历程。

清华校友在硅谷创业众多。周顺圭(南工电子56)被誉为硅谷天使投资金手指,投资了不少清华企业。清华大学电子工程85级更是出了好些杰出芯片人,虞仁荣(韦尔)、赵立新(格科)、赵立东(燧原)、赵伟国等。

爱集微芯人物栏目里有不少高考故事。我扒了几段。

芯片投资人刘越来自北京。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出身于书香门第、一直担心要去插队的刘越赶上了好时机,苦学之后高考分数十分理想。而到底是北大还是北工大?这对别人十分笃定的答案对刘越来说却十分纠结。她回忆说,进北大虽然名头响亮但分配可能不在北京,于是刘越终选择了百分百北京分配的北工大。那个时代的英雄是杨振宁等人物,而北工大是工科院校,没有纯物理、数学,当时她就想学物理。恰逢她一个叔叔从日本考察回来介绍说半导体很有发展前景,于是就歪打正着选择了半导体物理。没曾想,很有主见的刘越一上学在拿到了5年的课程表后,傻眼了。她说:“这跟我想象的半导体物理是完全不一样的课程安排,当时心里就有一个想法:这个专业不能上了。”这时也凑巧刘越入学体检查出急性肾炎,当时跟家里商量也准备休学,第二年再回来想着能换一个专业。没想到,学校不干了,又单独给刘越体检了4次,结果证明那是“误诊”。于是刘越只能硬着头皮上。现在回想起来,刘越也觉得是命中注定要跟半导体结缘。那时的北工大很多老师都是清华出来的,聪慧的刘越学习自然也很拔尖。大二时她接触到了EDA,就下决心以后要做EDA,因为觉得这是自己能做的、也能擅长的。而且毕业论文她也完成得十分出色,当时导师想让她深造,但刘越还是选择了另外一条工作道路,那就是直接去工作。

芯人物写了中国台湾芯片人胡竹青的联考故事。1977年,“顶梁柱”父亲病故,胡母带着胡竹青兄弟姐妹6人艰难求生。作为家中长子,刚刚17岁的胡竹青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此前,胡竹青的理想是考取台湾国防医学院,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然而医生从来不是一个能够快速积累财富的职业,理想和现实在年轻的胡竹青心中第一次发生分歧。他回忆说:“那时我心里想的就是今后要进企业,开公司,或要赚钱。”在改善家庭状况的迫切心情下,他放弃理想选择了责任,改读工科,通过台湾联考考上了学费较低的大同工学院,目的是尽快毕业后尽快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次“无奈”的选择,让他最终走上了芯片之路。1989年,胡竹青离开德州仪器进入台积电,开始了开挂旅程。

芯人物有一篇《贺贤汉:从音乐人、教授、厨师长,再到董事长》。1977年冬天,文艺积极分子贺贤汉报考了心仪已久的上海音乐学院,但事与愿违,由于他音乐基础未经扎实专业训练,报考的二胡和作曲指挥统考都以失败告终。这时的贺贤汉已经24岁,不得不听从父亲的建议放弃报考音乐学院,着手准备常规大学的招生考试,而此时距离下一次高考(78年夏天)只剩下6个月的时间。正所谓逆境催人奋进,在短短半年里,贺贤汉不仅需要啃下16本《数理化自学丛书》,还面临地理、历史等从未接触过的学科。好在贺贤汉的父亲曾在鞍山中学担任过多年的语文高级教师,在父亲悉心指导下,贺贤汉得以进入鞍山中学高三文科尖子班学习备考。为了能抵达这座山峰,贺贤汉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经过半年废寝忘食的勤奋学习,他竟成为了1982年南汇县惠南镇高考的第一名,并以400多分的总成绩顺利进入了上海财经大学的财政金融系。他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芯片之路。

财务背景“误入”芯片产业的还有李庭育(江苏华存创始人)。他1995年毕业于宝岛台湾中兴大学财务专业,毕业后对自己的前途很茫然。恰逢当时姐夫在南亚科技(存储器芯片制造公司)当处长,在他的指引下,李庭育决定进入IC行业,而这也是他与芯片之间缘分的开始。他加入的第一家公司是福懋科技(79年成立),隶属于王永庆的台塑集团,从事IC封装和测试业务。进入公司后,李庭育的第一份工作是会计,但是他并没有甘愿只做一名会计。他十分勤奋,就连擦洗无尘室、保养与学习机台等基础工作也都愿意去做。20多年过去了,他也因此成为了芯片领域的”老司机“。

1978年,王晖(盛美半导体创始人)所在的贵阳四中把最好的老师集中起来,组织重点班进行突击学习。经过一年多努力,王晖以贵阳四中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事实上他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北大物理系,第二志愿则报了浙大。虽然成绩优异,但由于患有轻微色弱,不利于日后学习查看光谱,所以王晖被认为并不适合学习物理。于是,北大招生老师考虑其数理化的高分将他推荐给了招待所同屋的清华招生老师。恰好当年清华招生专业中精密仪器系对色弱没有限制。关键时刻有贵人相助。

深圳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半导体制造研究院院长王序进很传奇。就是在1978年,年方16岁的他参加高考,进入重庆大学就读。这个年纪可以读少年班。

电话机芯片王者是天讯龙。创始人叶晶1984年毕业于江苏省泰兴中学。那年的高考数学"史上最难",成为了"高考惨案",全国平均成绩26分(满分120分),难度让后来有名的江苏高考数学命题人"葛大爷"也望尘莫及(2003)。叶晶高考数学考了94分。与他并驾齐驱的同学常进,现在是中科院院士、国家天文台台长,参与了嫦娥号系列月球探测器的开发。今年高考据说数学题也很难。

余承东和雷军(武大)、OPPO陈明永(浙大)都是69年出生并同在87年高考的,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勾兑过高考作文题?余承东是安徽霍邱县农村户口,按当时的情况读不了县重点高中。后来在其父亲到处找人托关系的情况下,进入了当时的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与始建于1937年的一高相比是有差距的。1987年以县理科状元身份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精密仪器专业),据说二中在他之前没人考上过一本。OPPO陈明永出生于四川万源市魏家镇楠木坪村,1984年初中毕业时候考取了中专(师范),但被人讥讽:一个师范生有什么了不起!。于是陈明永走关系去万源市教委做工作,重新回到高中就读。那个年代考上中专并不容易,我弟弟戴斌就是1988年考上中专的。就在1987这一年,华为和联想创业,张忠谋创立了台积电,开辟了无晶圆设计产业(fabless design),一个辉煌的时代到来了。爱集微老杳(王艳晖)则是1986年考入中科大并一路读到博士,那个年代,清华北大中科大是并列的,合肥科技产业做的不错,与中科大显然有关。

单记章的家乡是湖北省黄梅县,从小学到初中,农村学校宽松的环境下,单记章玩着就学过来了。长江边留下了他很多戏耍的身影,挖螃蟹、游泳,还曾和大孩子一起游过了长江。无拘无束,醉心玩耍的时光一直延续到初二,他转去了黄冈市的一所中学。在那里,学习的压力迎面而来,头次英语摸底考试只考了40分。这“当头一棒”也让他开始沉下心来,一年以后就成了班里的第一名。高中时,单记章考进了声名赫赫的黄冈中学,于1986年顺利考取了清华大学。在招生老师的劝说下,志愿由最初的物理系改为了无线电电子学系。

“黄冈密卷”一直是噩梦。爱集微芯人物写了琻捷电子李梦雄的故事。 他1977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下面的小县城黄梅县,从小学到初中一路披荆斩棘,刀光剑影,高中考入全国闻名的黄冈中学,进入了人生中 “最暗无天日的三年”,他笑着这样描述高中三年。“一个班上50来个同学,都是从黄冈地区下面七个县市择优录取的尖子生,最后上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名校大概有十五、六个,都是人中龙凤,非常优秀的人才。”李梦雄回忆说。不过,他有更多的感触:“高中的这种军事化的应试教育,把我们一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花在了上课下课,做题答题这些近乎机械的事情上,把一个个鲜衣怒马的青春少年都变成了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流水线产品,很容易造成人的逆反心理。”高考结束进入复旦大学的李梦雄,一下子如脱缰的野马一般,放飞了自我。他的投资人之一熊伟也毕业于黄冈学校。

芯人物有篇:小镇姑娘有大梦想,村里走出美女博士。1988年,刘洪杰出生在山东济宁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刘洪杰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高中毕业前,成绩基本没出过前三名。刘洪杰参加高考时以高中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吉林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年,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创立九天睿芯,刚满30岁。后生可畏!

通过高考走出水乡,有幸与芯片大佬们有交集

我个人对高考有刻骨铭心的体会。“小镇做题家”出身,就读的湖南南县一中前身是1938年创立的湖西中学,首任校长段乃文就曾就读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1920-29)并留校担任教师(1929-37)。

图注:西交大官网显示1937年段乃文为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的教师

1978年,我从乡村来到南县一中大院生活了12年,听到好多高考改变命运的故事。老家四面环水没啥工业,高考和参军是最大的两个机会。电子领域知名人士有格科微创始人赵立新、上市公司晶丰明源股东夏风、北斗总设计师杨长风、德生科技创始人虢晓彬、航嘉电子创始人罗文华等人。父亲的学生邓正清很早就来到深圳参与电子产业,布吉中元路上的中元电子做铝电容。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创立博云新材,我的同级同学张劲文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总监。

赵立新是1985届,因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发明一等奖因而保送到清华大学。我填写高考志愿时曾登门向赵立新请假,看到他正在他父亲的作坊里忙活。工艺创新(如COM封装)也成为了他后来的成功因素,心灵手巧的老爷子还成为了他的帮手。

图注:赵立新(右一)参加比赛的照片

他的同班同学夏风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华科)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是格科微的天使投资人,也是晶丰明源二股东。他们班的化学老师黄慈和是我高中的班主任。

90年进入东南大学,在浦口山沟里混了一年,和“大三线建设”中在山洞里做晶体管好有一比。同级同学孙洪军(艾为电子创始人)的绰号是“八三哥”。艾为和格科微都是GSM山寨机这波带起来的,一个做声音,一个做图像,是行业楷模。

硅谷华美半导体协会副主席夏海涛、硅谷东大校友会主席杨如春、菊厂光芯片负责人高戟都是我在浦口的同级同学。

我进校这年,徐文伟正好毕业去深圳,后来成为华为芯片第一人,倪泽望(深创投董事长)与徐文伟是同系研究生,也在同一年加入了刚启动正向研究的华为。

CMOS图像传感器是1994年东大校友科研伉俪王国裕和陆明莹夫妇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与两位英国同仁一起发明并成功实现应用的,四人荣获2008年度英国兰克奖(The Rank Prize),这是面向世界的光电子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的科学奖,之前高锟(光通信发明者)和袁隆平得过。值得一提得是,他们是南工电真空专业(中国第一个电子管专业)创立者陆钟祚教授的女儿和女婿。杜峥(芯视达CEO)说当年申请的志愿是南工无线电结构设计专业,进校后才知道在机电学院,不过好在课程差不多并且班上美女同学够多,更重要的时候,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也真以为是无线电专业。杜峥毕业后辗转赴美留学并进入豪威科技(1995年由上海交大55届洪筱英创立,做CMOS图像传感器,已为韦尔股份所收购)。 读书的时候看东大校报,说是攻克了洗衣机控制芯片(ASIC),这是家电可带动芯片发展的很好证明,这个成功历程是日本集成电路成功的关键原因(黑白电、个人消费电子)。

我的小学同学陈伯友高中时参加了北大组织的国际物理奥赛集训班并获铜奖,他有个同学叫唐壮(卓胜微合伙人)。我这位学霸同学免试进入清华电子系90级,我因此在1994年春在他们宿舍里睡了一个晚上,沾染了些灵气。他的大学同学程泰毅是搞指纹芯片的思立微CEO。卓胜微的许志翰也是清华90级(计算机)。清华本科要读五年。

图注:清华90级捐赠校园长椅 戴辉摄

我研究生就读了中山大学电子系,这里出了小米合伙人林斌,他的中学就读于四大名校之省实,我还应邀去那里做过科技讲座。我的同班同学古陶是芯片企业苏州盛科的创业成员(负责网络协议研发),是清华系创业企业,我也因此早早就了解了芯片创业的艰难历程。

1994年,黄如在东南大学获电子工程系微电子硕士学位后,进入北京大学读博,师从王阳元院士。今年,她回到东大担任校长,刚刚亮相于东大120周年校庆(原中央大学体系)。

(校对/范蓉)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老兵戴辉# #高考# #集成电路#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