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目标是成为扎根深圳的研究型国际化校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创办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先行军、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
北大深圳携手共负国家使命,披荆斩棘开辟高等教育新路。十年风雨,十年辛苦,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探索出了一条国际化的新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今天,北大人正以特有的使命感、责任感在特区实践着他们的教育理想,以“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干”的实践精神,坚持“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的办学特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带动深圳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
站在深圳三十而立的历史时刻,北大百年的历史使命、创新勇气和深圳的敢闯、敢试的精神激情相拥,必将开辟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每个学科都极具特色,“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为南国燕园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北京大学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表示,“北大深研院正以一种强调团队协作、鼓励互补交叉的方式来从事研究和教学,希望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研究出突破性成果。”
北大国际法学院享誉国际
这是中国的第605所法学院,但也可以说是第1所,因为它本质上不同于以前所有的那604所――它采用的是美国的J.D教育模式,为中国培养熟悉各国法律的高级人才;其院长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前校长,几乎所有的教师均来自国外,他们是世界著名法学院的教授、著名大法官和杰出律师。
国际法学院的创办从一开始就引起广泛的关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肯尼迪,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香港高等法院首席大法官李国能等悉数到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中外法律界认为,国际法学院的创办是中国法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说明中国正在逐步与世界精准对接。
2010年6月,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先生亲临国际法学院演讲,在与学子们的交流中,他对国际法学院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伟大的创举,中美两国未来的跨国事务将因此而得到标志性改变”。目前,国际法学院的院长论坛已经成为国际法学教育的重要论坛,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兼专利商标局局长David Kappos、乔治敦大学法学院院长Alex Aleinikoff、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David Wilkins、华盛顿大学法学院院长Kent Syverud、香港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文敏、斯坦福大学Michael Klausner等纷纷到访演讲。
6年崛起“十大创新基地”
这又是一项深圳速度的“标杆”,短短6年,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实现了从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到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再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三连跳”。日前,该院的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又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十大自主创新项目”之一。
这种完美“起跳”得益于该院结合了生物学、合成化学、计算化学和纳米技术以及转化医学在内的几大学科,这在传统的大学中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学科的专家以新药研发为出发点,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科研平台,这种科研平台交叉而又前沿,学术而又应用。目前,化学基因组学正在致力于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并积极地参与国家新药创新研究体系的建设。学院正在向真正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冲刺。
“商界军校”受学子热切追捧
又快进入“保研”的重要时节,在金融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保研论坛上,学子们热切追捧的就是这所创办不过数年的“商界军校”。今年,汇丰商学院成为包括北京大学本部在内的中国顶尖大学相关专业学子保研的最主要目标。去年,在具备保研资格的申请者中,达到387人竞争160个机会;考试录取率更达到了10%左右,真正做到了优中选优,精英荟萃。
在全国数以百计的商学院中,北大汇丰商学院是唯一把“商界军校”鲜明地写到自己的旗帜之上的商学院,学院将学生定位为成为未来商界领袖,强调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教授他们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精神和素养。“商界军校”的精神感召了全国的优秀学子。
吸引众多学子的还有汇丰商学院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香港大学金融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香港大学管理学”双硕士专业,这是学科交叉的典范,两个专业融合北京大学优势的经济与管理学科实力和香港大学强调实务的金融学优势,让学生具备了双引擎、双动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又是香港大学的学生,这个学科在招生阶段备受热捧,首届经济学―金融学毕业生就受到市场的青睐,麦格理、埃森哲咨询、华信惠悦咨询、摩根大通、荷兰银行、花旗银行、招商银行等国内外知名的金融机构纷纷向他们伸出橄榄枝。
汇丰商学院第一批“北京大学经济学―香港大学金融学”双硕士毕业,平均年薪18.5万元,这是市场对一个新兴学院的最好评价。
环境能源、城市规划两大学科助推增长方式转变
去年,深圳研究生院在原有学科基础上,重新组建了环境与能源学院和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两大学科群面向深圳和珠三角的城市发展与环境人居问题,学科实力得到有效整合。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带着北大历史使命和创新精神而诞生,在创院之初,就积极投入到汶川的城市重建中,在海闻的大力支持下,以陈可石教授为负责人的课题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撰写报告,提出重建方案,在广东省援建的项目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成为汶川水磨镇的设计单位,师生们日夜奋战,水磨镇成为灾后重建第一个建成投入使用,恢复居民生活的项目,得到温家宝总理和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高度评价。
去年11月,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成功发布,为粤港澳的大融合提供最具价值的学术支持。环境与能源学院也发挥学科优势,为深圳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深圳信息产业人才和技术的源头
信息产业是深圳的支柱产业,今年,IEEE (国际电子电机学会)院士、台湾大学终身教授郭正邦全职加盟担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这反映该学科的强大吸引力。信息工程学院紧密围绕深圳的集成电路与IC产业,在深圳造就了一大批直接服务于产业的高端人才,如今信息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成为这一行业的骨干,此外,学院的技术发明专利的70%已经实际应用于产业。
体制机制创新 开启源头活水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高等教育体制,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师资招聘等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改革。所有教授全球公开招聘,2009年共发出招聘信件7000余封,面试300人次,聘任30人,全年入职25人。北大深圳研究生院行政管理人员实行“使命驱动的高等教育管理”,全员聘任,严格目标岗位责任制,学年计划分解,年终考评,优胜劣汰。面对新形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多方筹集教学科研资金,充实办学资源。除去年获得北京大学校本部3000万元“985”专项科研经费用于化学基因组学学科发展外,深研院还先后获得汇丰慈善基金1.5亿元人民币、辉瑞研发基金800万元美金和豪丰集团500万元人民捐赠,更有广大校友和社会贤达先后为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捐款1000多万元,所有这些率先开创了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组织办学资源的新局面。
建一流师资队伍搭国际化育人平台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倾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0学年全英文的开学典礼让校园服务中心的美国籍主任Martha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真的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这让人热血沸腾的开学典礼,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全程的纯正英语演讲,这和美国顶尖大学别无二致”。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背景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创院以来,各学科以具备国际视野和一流学科建设经验的学术带头人为中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术团队,初步形成了“大师当龙头、留学归国及国内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作中坚、博士后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人才梯队。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大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各学科“群星璀璨”。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全职教师中,吴云东院士、肖瑞平教授是国家首批“千人计划”教授,杨震、林硕、邓宏魁、苏晓东为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院同时还汇聚了一批以Nature论文第一作者、耶鲁大学博士赵劲为代表的在世界著名科研机构做出世界级发现的华人科学家,使得该学科群迅速成为该领域世界首屈一指的团队。
国际法学院师资全部从美国知名大学引进,院长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前校长Jeffrey Lehman担任,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原副院长Stephen Yandle担任常务副院长,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Chris Simoni担任信息服务副院长,其他师资如原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院长Peter Malanczuk全部为国际知名教授、著名律所合伙人。
汇丰商学院的师资队伍以著名经济学家海闻为首的“海归”和国际学者组成。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全球招聘,IEEE(国际电子电机学会)院士郭正邦出任院长。环境与能源学院由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学者耿旭担任院长。深圳研究生院青年教师也绝大多数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背景,极具创新活力。
搭建国际化育人平台
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等学院都采用全英文教学和与国际同步的原版教材。此外,多个学科利用深圳毗邻港澳的优势,加大国内外、境内外办学合作。其中,作为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牛津大学合作建立“水与环境技术”教学科研合作平台的启动项目,环境与能源学院从2011年开始招收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双学位研究生。信息工程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数年来已经联合培养多名双博士学位研究生。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各学院紧密围绕核心领域,2009全年主办多次大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坛与交流大会,“中美LED技术与合作论坛”、“全球城市成长与世界经济危机论坛”、“低碳(深圳)能源会议论坛”、“转化医学国际论坛”、“深圳金融城市建设与人才战略研讨会”等体现了学术的高端性和前沿性,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
培养全球视野的青年才俊
国际化教育的本质在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培育,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为此,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一直努力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为其创造融入全球化真实情境的渠道。
目前,全院在校外国留学生已达14人,分别来自美国、摩洛哥、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到来促进了一个多元的校区的形成。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这里招收的留学生的专业为经济学、法律等核心学科,这一反过去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主修的通常是如语言、文化、艺术等传统学科的常规。“以我所在的汇丰商学院为例,我们的管理学、经济学课程与美国大学的教材一样,这里的教授也同样毕业于世界知名大学,教学效果非常优秀,我认为,我的中国同学甚至优于美国的学生,他们的视野和能力让我震惊。”刚刚进入汇丰商学院学习的美国留学生Kevine说,他是放弃了通用电气的工作机会,远渡重洋,选择到汇丰商学院继续深造的,而刚刚入校他就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学生社团。国际化师资和国际留学生使得北大深圳校区真正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尊重个性、充满活力的国际化校区。
外国留学生走进来的同时,深圳研究生院也努力将学生送出去。汇丰商学院的同学们利用暑假,在加州大学度过为期2个月的选修课学习生活;每届景观设计学的同学都要进行为期1个月的欧洲游学之旅;深圳校区还利用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为同学们创造了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政治大学等著名高校经常化交流的机会。2010年上半年,钟泽民、陈倬琼应邀参加“世界经济学论坛”,刘芷冰赴瑞士参加第四十届“瑞士圣加仑论坛”,郝晋级同学参加“亚洲金融协会2010国际年会”,张原赴美参加首届“全球社会企业家峰会”并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接见,杨蔚、任孟琦和陶兆波凭借他们设计的“碳金融”项目入围在巴黎第四届“企业社会责任大赛”的决赛,张芳玲应邀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实验经济学亚太会议”上发言。北大深圳培养的学子已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用教育和人才
塑造深圳未来
北京大学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
用教育和人才
塑造深圳未来
在每年新生入学的《北大历史与北大精神》的校情报告会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都会大篇幅提及深圳,“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实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
共谱高等教育新篇章
海闻,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他是恢复高考后,1977级北大经济系第一批本科生,也是文革后北京大学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学生之一。他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取得美国福特路易斯学院商学院终身教职。2008年,海闻兼任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在北大110周年华诞的重要时刻,他提出将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创建为“坐落在深圳的世界一流国际化校区”。让中国的大学走向国际,成为海闻在深圳教育办学实践的最高纲领。
海闻曾以这样一个鲜活事例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迫切需求。“几年前,我参加在迪拜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程序委员会会议,600多人的大会,分组讨论中,每一组都在讨论中国问题,但是中国学者却寥寥无几,这种遗憾让我如芒在背”。他真切地认识到,进入21世纪,中国要从一个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就需要迎接一个重要的挑战――国际化。这就需要中国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处理国际事务和开展国际合作的杰出人才。
他指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正是为了迎接全球化、应对全球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科技事业的新挑战而创办的。“对于深圳来说,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端高尖的科技研发,是深圳走向国际、融入全球,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迫切需要。北京大学有责任也有能力支持深圳早日实现这一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深圳长远发展的目标。同时,作为中国的第一学府,北大也需要改革与发展,我们希望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潮头城市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一份独特贡献。”
深圳可借鉴加州模式发展高等教育
海闻认为,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的高等教育具备4个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总结为“有需求、有能力、没包袱、没框框”。
深圳具有巨大的需求。深圳现在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北大在深圳就已经初步实现了为深圳“造血”,每年超过30%的毕业生选择深圳工作。
深圳同时具备创办出一流国际化大学的能力。深圳现在人口有1400多万,GDP和北京、广州不相上下。我们可以把深圳比作美国的加州,加州曾经也是文化“荒漠”,通过经济实力雄厚的政府大量教育投入,现在已经是名校云集。“深圳完全有可能借鉴加州模式,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海闻说。
关于深圳高等教育“没包袱、没负担”的后发优势,他指出,在制度方面,中国的教育体制需要改革,而在深圳创办高等教育从开始就是崭新的,能够避免落入诸如大学行政化、学科设置与未来需求脱节等不合理的框框之中;在国际化方面,老的学校转型是困难的,深圳有毗邻香港、接轨国际的地缘优势,我们能够从开始就按照国际标准,引进一流师资,集中多种资源建设一流大学。
以教育国际化推进城市国际化
海闻表示,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深圳长期引领全国。在新一轮的科学发展中,深圳有责任和有能力在教育领域做出探索和贡献,通过教育来做强经济做实经济,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率先实现城市国际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再扬“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
他认为,历史上,深圳和北大都有“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的精神传统,目前,高等教育难突破,症结都在于“闯”得不够。改革越深入,越需要“闯”的干劲、“闯”的动力。高等教育是改革深入必然触碰到的领域。“我们在深圳办学,就是要闯出一条大学国际化的新路。我们坚信,在深圳,我们能更好践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