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蒋尚义:英特尔已是“无名小卒”应与成熟芯片技术公司合并
2.台积电美国第三厂即将破土动工
3.博通VMware新政策:最低72核起售,价格大幅上涨
4.人事变动!何书平任中国信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5.小米售车一周年,雷军感慨“我们来得正是时候”
6.陈立武指18A进展良好,英特尔将优先强化AI硬件
7.欧盟公布首批关键原材料战略项目清单
1.蒋尚义:英特尔已是“无名小卒” 应与成熟芯片技术公司合并
台积电前联席首席运营官蒋尚义在中国台湾的一次活动中直言不讳地谈到了英特尔的芯片制造困境。蒋尚义在台积电任职至 2013 年,他是该公司的核心团队成员之一,帮助该公司成为全球代工芯片制造巨头。蒋尚义建议英特尔采用成熟的芯片制造工艺才能取胜,因为它远远落后于台积电,无法赶上。蒋尚义补充说,虽然英特尔曾经是芯片行业的“王者”,但现在却“无名小卒”。
随着英特尔新任首席执行官陈立武的上任,该公司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建立 18A芯片制造节点的常规生产,二是建立强大的代工业务。这两项目标都是为了与台积电竞争。如果英特尔选择前者,那么它将实现与台积电相同的制造节点,台积电也计划今年将类似的 2 纳米工艺投入生产。
然而,尽管英特尔可能再次尝试扭亏为盈,但蒋尚义认为,该公司更适合专注于成熟的制造工艺节点,他认为英特尔应该收购一家成熟的制造工艺工厂。
蒋尚义回忆起他在台积电任职期间,英特尔在全球芯片制造技术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台积电不得不大幅削减成本以与这家美国芯片制造巨头竞争。他补充说,英特尔不应该在高端节点上与台积电竞争,而应该与一家不生产尖端芯片而是大批量生产成熟工艺芯片的公司合并。
这位前台积电高管在评论英特尔时直言不讳。 他回忆说,虽然英特尔曾经是芯片行业的“王者”,但现在却是“无名小卒”。至于建议英特尔与一家成熟的芯片制造公司合并,尚义表示有两家这样的公司。虽然他没有透露具体名称,但中国台湾的联华电子和美国的格罗方德是两家大批量生产成熟芯片的公司。
至于台积电,他认为该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数百家客户。蒋尚义称,为了服务庞大的客户群,台积电建立了高产量和快速制造速度,这是其关键的竞争优势。
蒋尚义还将台积电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和对联电的成功归功于该公司对研究的重视。他指出,联电与IBM合作进行研究,而他的前公司则自行开发了这些功能。他回忆说,在任职期间,他努力克服英特尔的主导地位,并在目睹台积电这样做后感到高兴。
2.台积电美国第三厂即将破土动工
台积电日前宣布对美扩大投资,在原本规划的3座晶圆厂之外,再兴建三座晶圆厂、两座先进封装厂。台积电副总经理克里夫兰28日表示,亚利桑那州第三厂尚未动土,“希望下周开始”。
台积电为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继原本规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兴建三座晶圆厂后,3月初宣布将对美国再投资至少1000亿美元,用于兴建三座晶圆厂、两座先进封装厂及一间研发中心。
据悉,台积电2020年宣布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投资120亿美元建设5纳米晶圆厂(第一厂),后追加投资至400亿美元扩建3纳米厂(第二厂)。此次新增第三厂(计划生产更先进制程)及后续扩产,显示其进一步深化美国布局。
3.博通VMware新政策:最低72核起售,价格大幅上涨
博通提高 VMware许可证最低要求:从16核提高到72核,这也意味着博通大幅提高了 VMware 许可证的最低要求。据 VMware分销商Arrow称,自4月10日起,每个命令行所需的最低核心数将从16个增加到72个。
据The Register报道,Arrow 法国分公司已向 VMware 合作伙伴发送电子邮件,告知他们价格大幅上涨。这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规模较小的客户。一家服务器只包含一个8核处理器的公司很快将不得不支付72个核处理器的费用,这意味着他们将为无法使用的 64 个核心付费。
这一变化与博通专注于规模更大、利润更高的客户的做法相一致。使用 vSphere Foundation 和 vSphere Enterprise Plus 进行基本虚拟化服务的小型客户将受到最严重的打击。对于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VCF) 用户来说,影响将有限,因为他们在私有云环境中使用的内核通常远多于72 个。
该电子邮件还警告称,博通“已对在周年纪念日未续订(已生效)订阅许可证的最终客户实施了处罚”。这些处罚金额在第一年的订阅续订优惠基础上增加了20%。
The Register 获得了该电子邮件并要求 VMware 进行确认,但尚未收到回复。
自收购 VMware 以来,博通一直采用针对主要参与者的策略。结果似乎对博通有利。首席执行官 Hock Tan 最近报告称,VMware 的利润超出预期。收购后,博通将 VMware 广泛的产品组合整合为几个仅通过订阅销售的捆绑包。虽然这些捆绑包中产品的单个价格有所下降,但由于必须购买完整的捆绑包和相关服务,大多数用户的总成本有所上升。
博通经常表示,它对 VMware 的重组和整合感到满意。尽管 VMware 的小用户越来越不满,但对大客户的战略关注目前似乎很有效。
4.人事变动!何书平任中国信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3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职务任免信息,宣布何书平任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不再担任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免去鲁国庆的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董事职务,退休。
何书平,男,汉族,1965年5月出生,湖北钟祥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属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副院长;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现任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5.小米售车一周年,雷军感慨“我们来得正是时候”
3月29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出席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三年前都说我们造车晚了,现在看却是刚刚好。”雷军感慨道,小米赶上了中国汽车工业完成跃迁的好时机:电动化技术已经成熟,供应链体系十分完善,产业生态基本开放,而且消费者认知也已经在多年培育中转变,这些都为产业后来者铺就了高速公路。
雷军指出,小米在确定进入智能汽车赛道时就坚定了自研决心。5年时间,小米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050亿元。小米希望能在智能汽车领域撕掉以往消费者认知中的“组装厂”标签。
2月27日,售价52.99万元的SU7 Ultra正式问世,其搭载了小米自研的三电机系统,以1.98秒破百、极速350km/h的性能,将千万级超跑的标准拉至50万级市场。这款车型三天斩获1万辆订单,相当于去年中国5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8%的份额。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自主研发的电机转速登顶全球量产车榜首,并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创下6分46秒的四门车纪录。雷军强调:“这不是小米的独秀,而是国产高端化的集体突破。”
6.陈立武指18A进展良好,英特尔将优先强化AI硬件
英特尔CEO陈立武日前表示,“空谈的时代已经过去”,将打造更强大的晶圆代工和产品业务,最先进制程18A目前进展良好;英特尔将强化云端AI资料中心市场地位。有媒体分析,这意味在AI硬件领域与英伟达展开竞争。
陈立武强调将持续推动转型,并承诺打造更强大的产品业务和晶圆代工业务。在晶圆代工服务方面,陈立武表示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最先进制程18A的进展,目前进展状况良好,预计今年稍晚,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新晶圆厂将启动18A的高量产制造。陈立武强调英特尔在美国的重要性,指出英特尔在满足美国与全球对先进半导体制造日益增长的需求方面,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产品业务方面,陈立武表示,英特尔透过CoreUltra系统,在AI个人电脑等关键领域持续扩大领导地位。今年下半年,英特尔将推出基于18A打造的主力产品、下一代处理器Panther Lake,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并在2026年推出Nova Lake。陈立武还指出,首款采用18A制程的伺服器产品Clearwater Forest,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问世。
7.欧盟公布首批关键原材料战略项目清单
欧盟委员会3月25日首次公布了一份包含47个关键原材料战略项目的清单,旨在大力提升欧盟本土战略性原材料的产能,强化欧洲价值链,推动供应来源的多样化。这份战略清单是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实施进程中的关键里程碑,该法案计划到2030年,使欧洲本土战略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和回收量分别满足欧盟需求的10%、40%和25%。此次入选的战略项目将有力推动欧洲的绿色与数字化转型,同时为欧洲的防务和航空航天工业提供坚实支撑。
首批关键原材料战略项目概览重点聚焦电池材料
欧盟此次公布的47个关键原材料战略项目分布在13个欧盟成员国,包括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爱沙尼亚、捷克、希腊、瑞典、芬兰、葡萄牙、波兰和罗马尼亚。清单项目覆盖原材料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其中25个项目涉及开采活动,24个涉及加工,10个项目与回收有关,还有2个项目致力于原材料替代。
这些战略项目涵盖了《关键原材料法案》所列17种战略原材料中的14种,包括铝土矿/氧化铝/铝、冶金级硼、钴、铜、镓、锗、金属镁;电池级的锂、锰、石墨、镍;铂族金属、用于永磁体的稀土元素;以及钨。然而,铋、金属硅和金属钛则没有被纳入首批战略项目的覆盖范围。
其中的多个项目聚焦于锂(22个项目)、镍(12个项目)、钴(10个项目)、锰(7个项目)和石墨(11个项目),这将极大地促进欧盟电池原材料价值链的发展。
这些项目将确保欧盟在锂和钴的开采、加工和回收方面完全达到2030年目标,在石墨、镍和锰方面也将取得显著进展。此外,涉及镁(1个项目)和钨(3个项目)的其他战略项目,将为依赖这些材料的欧盟国防工业的韧性提升贡献力量。
欧盟繁荣与工业战略执行副主席Stéphane Séjourné“原材料处于我们最具战略意义的供应链的起始端,对于欧洲大陆的脱碳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欧洲在许多急需的原材料的供应方面仍依赖第三国。我们必须增加本土产能,实现外部供应的多样化,并建立储备机制。今天,我们确定了47个首批战略项目,将助力保障欧盟本土的原材料供应。这是强化欧洲工业主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
入选项目将受益于融资支持和简化许可
这些项目能够成功入选不仅在于其能够为保障欧盟战略原材料的安全稳定供应做出实质性贡献,符合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而且在于其在技术层面切实可行,能够保证预期产量且以可持续的方式实施。此外,入选项目还必须能证明其对其他欧盟国家带来好处,具有明显的跨境效益。
欧盟预计,要确保这47个项目顺利投运总计需要225亿欧元的资本投资。欧盟委员会、各成员国以及金融机构将协同合作,为这些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其早日落地,特别是在资金获取以及与相关需求方的对接方面。同时,这些项目还将受益于简化的许可程序,在确保不降低ESG标准的前提下,为项目发起方提供更好的可预测性。依据《关键原材料法案》,开采项目的许可审批流程将不超过27个月,其他项目则不超过15个月,而欧盟目前相关项目的许可审批过程往往长达5至10年。
相关背景
2024年5月23日正式生效的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明确了首份战略原材料清单。这些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数字、航空航天和国防技术等战略领域,对欧洲的经济至关重要。例如,锂、钴、镍、锰和石墨用于制造电动汽车或储能电池,而稀土元素则用于电动汽车电机或风力涡轮机中。欧盟对这些材料的需求相较于当前供应水平预计将大幅增长,产量提升存在一定难度,且目前这些关键和战略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和回收主要依赖第三国,使欧盟面临较高的供应中断风险。
为了保障供应,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为关键原材料相关的战略项目设定了支持框架,目标是确保到2030年欧洲战略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和回收量分别能够满足欧盟需求的10%、40%和25%,并且要求单一第三国供应商在各战略原材料价值链的任一相关阶段的供应占比不得超过欧盟年度消费量的65%。
欧盟委员会在《关键原材料法案》发布的同日发起了相关战略项目的提案征集,截止日期为2024年8月22日。随后,欧盟委员会在外部专家的协助下对申请项目进行了全面评估,以判断其是否符合《关键原材料法案》的相关标准,最终确定了一份有关战略原材料开采、加工、回收或替代的项目清单。2025年2月20日和3月12日,欧盟委员会分别与由成员国组成的关键原材料委员会以及作为观察员的欧洲议会进行磋商,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战略项目清单的意见。
此外,按照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第6条的规定,符合条件的欧盟境外项目也可被授予战略项目资格。欧盟委员会已经收到了46个来自欧盟以外国家的项目申请,将于晚些时候公布遴选结果。据悉,欧盟计划于今年夏季末发起新一轮的关键原材料战略项目征集。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