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6位教师7位校友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3年度中国区榜单

来源: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1.2w

清华新闻网7月12日电 7月11日,DeepTech深科技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上海举办2024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发布仪式。清华6位教师7位校友成为新一届“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入选者。

6位教师是: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王琛、助理教授董岩皓,自动化系助理教授封硕,药学院助理教授秦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戴小川,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教授李斐然。

7位校友是:月之暗面Kimi创始人兼CEO杨植麟(2011级计算机)、德国马普陆地微生物所博士后罗姗姗(2007级化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后薛潇(2014级博,交叉信息研究院)、生物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鲍凡(2014级本、2019级博,计算机)、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助理教授孙鹏展(2008级机械;2012级博,材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王茜(2013级博,医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助理教授胡耀文(2014级物理)。

上排左起:王琛、董岩皓、封硕,二排左起:秦为、戴小川、李斐然

三排左起:杨植麟、罗姗姗、薛潇,下排左起:鲍凡、孙鹏展、王茜、胡耀文

他们的入选理由如下——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王琛:从“原理-材料-器件-集成-芯片”五个维度开展芯片硬科技基础问题探索和技术图谱绘制,基于新材料研发全适配器件,高效推动后摩尔芯片的突破。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董岩皓:致力于通过创新的陶瓷制备理论和技术,提升先进陶瓷材料的结构功能特性和极端条件适应性,以开发出具有高可靠性和多功能化的新型陶瓷材料。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助理教授封硕:首次揭示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性挑战背后的科学难题——稀疏度灾难,开辟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加速测试与可持续学习框架,将仿真与实车测试速度提高3至5个数量级。

清华大学药学院助理教授秦为:通过开发化学驱动的组学技术系统描绘生物分子的交通图谱,为挖掘疾病标志物提供新思路。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戴小川:开发类组织支架生物电子传感器,打破人造电子传感器与活体组织的物理壁垒,为植入式脑机接口避免排异反应提供了新方法。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教授李斐然:专注于生命数字化研究,通过整合AI和系统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开发前沿性的数字生命框架,并应用于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

月之暗面Kimi创始人兼CEO杨植麟:用精悍的团队实践大模型的“规模法则”,实现大模型能力持续提升和长文本技术服务的普及。

德国马普陆地微生物所博士后罗姗姗:设计并构建人工二氧化碳(CO2)固定途径和能量转化模块,为电能和生物系统之间建立新接口,从而为电驱动的固碳、固氮、生物合成创造新可能。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后薛潇:在硅基半导体系统中攻克了量子计算领域最重要的三大挑战,即高保真度、可集成性和模块化架构,推动硅基量子计算在短短几年间成为被广泛看好的量子计算最佳系统之一。

生物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鲍凡:带领团队开发中国首个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视频大模型Vidu。

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助理教授孙鹏展:致力于精确构建原子级别限域通道并在实验上揭示其中的物质输运过程机理及新奇现象,以及利用所开发的新型限域膜分离技术解决能源、环境等领域面临的高能耗、低效率等分离共性问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王茜:成功鉴定HIV-1囊膜蛋白上影响构象、稳定性及抗原性变化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为疫苗设计提供帮助;深入研究新冠突变株、分离鉴定多株新冠高效中和抗体和评估新冠mRNA疫苗的免疫效果等,助力新冠防疫策略的调整和疫苗的更新迭代。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助理教授胡耀文:引领基于薄膜铌酸锂光子平台的光电融合芯片研究,实现对片上光子高速、高效的光电调控,为实现未来全光电融合芯片提供全新发展路线。

责编: 爱集微
来源: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