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三助力北京地铁“冬奥支线”智慧升级

来源:新华网 #新华三# #冬奥会#
2.5w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周靖杰 凌纪伟)备受关注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在进行。作为距离北京冬奥组委会和首钢滑雪大跳台最近的一条地铁线路,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于2021年12月31日开通运营,其西段也被称为“冬奥支线”。

冬奥支线的设计风格不仅吸纳了首钢工业风,还融入了科技冬奥的元素。这些与乘客相关的智慧场景应用,给冬奥会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能获取本站所有信息的融合大屏,未带包的注册常旅客无需安检即可进站,功能丰富的北京轨道交通APP,另外还有人性化的车厢温度设计、拥挤度提示,以及融合24个业务系统的一体化云平台,这些都彰显了冬奥支线所蕴藏的科技特色。

“在整个智慧地铁建设的过程中,其实都是站在乘客的视角思考问题。”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副院长吴昊近日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采访中,吴昊为大家解密了科技创新如何助力冬奥支线智慧升级。

这是2021年12月23日拍摄的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列车车厢内部的冬奥元素装饰。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智慧“黑科技”赋能冬奥支线

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创新。作为北京“最聪明”的一条地铁,冬奥支线一系列便捷体验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

2020年1月,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牵头编制完成《北京智慧轨道交通发展行动策划方案》,为推动北京轨道交通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智慧轨道交通进行了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据吴昊介绍,该方案重点提出依托一个“智慧轨道交通中心”,构建数据中心、云平台、基础承载网络三类智慧地铁基础平台,打造五类智慧地铁应用体系,包括:面向乘客全出行链的智慧乘客服务、增强调度指挥高效协同能力的智能车辆或设备运行、提升维修维护效率的智能车辆或设备维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建设、提高列车运行效率及乘客舒适度的智慧制造。

冬奥支线率先落地了这五类智慧应用。例如,在乘客服务方面,冬奥支线启用了北京轨道交通APP、融合进站功能、AFC2.0、96123客服热线。吴昊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场景:乘客可以通过北京轨道交通APP查询站点、线路、车辆满载率等实时情况,获取最优出行建议;只要是在APP上注册过的常旅客,不带包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通过常旅客通道进站,无需安检;闸机实行健康码、支付码、体温三码合一的设计,通过后台数据处理加速乘客过站;支付方式上引入了数字货币、人脸支付;各车厢的温湿度、拥挤度等都实时可见;通过站厅、站台和出入口换乘通道的大量召援按钮,乘客遇到问题可以直接联系综控室的运营管理人员;乘客也可拨打服务热线96123,会由专业的团队来解答。

对乘客来说,便捷的出行体验是有形的、可感的,而这些智慧化应用的背后,还有一套“看不见”的智慧系统。

“前台很多跟乘客相关的应用,都是基于后台搭建的覆盖全网的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来支撑。”吴昊介绍,在智慧城轨建设过程中,冬奥支线采用了新华三集团提供的全栈城轨云解决方案。从全国来讲,冬奥支线城轨云平台体现了三个“最”: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城轨云平台,从设计之初就赋予平台20条线路以上的承载能力,目前已接入3条地铁线路;二是承载专业系统最全的城轨云平台,承载地铁信号、通信、自动售检票、综合监控等24个生产业务系统;三是覆盖最多线路类型的城轨云平台,包括新建线路、改造线路都会陆续接入其中。

2021年12月23日,正在行驶中的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列车。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智慧城轨为城市打造出行“智慧化名片”

轨道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科技赋能下,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正迈向智能化、智慧化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吴昊表示,目前北京在建以及改造的轨道线路都将按照智慧地铁的场景进行升级和迭代,最终形成一套北京的智慧地铁标准体系。在她看来,智慧城轨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解决了四大类问题。

与乘客服务相关的方面,由碎片化、同质化的服务转变为全出行链伴随式服务。通过分析11类不同乘客的出行方式,推出个性化服务功能,从而提升出行体验。

在调度指挥层面,由以行车为核心转变为人车并重。根据客流来调整行车间隔时间,调整编组数量,或者结合运行大站快车,让行车更加灵活。这样既提升了乘客出行的便捷性,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实现节能降碳。

在运维方面,由人工运维为主转变为以自动化运维和智能运维为主,从“事后维修”提升为“状态维修”,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

在基础平台方面,具体到机房空间以及硬件设备资源的利用上,云平台不仅能大大减少建设初期的投资和机房面积,还释放了大量服务器存储空间和网络资源。

多方联结共促智慧城轨发展

加快推进北京市智慧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简称“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组建就是一项重要举措。

2020年12月18日,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紫光集团七家创新机构共同组建。新华三作为紫光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在其中也充分发挥了自身云智原生与交通数字大脑的整体科技实力,共同驱动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型通用技术落地,共创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提升北京轨道交通的创新和服务水平。

谈到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初衷,吴昊说,“希望协同多方优势资源进行综合性跨界创新,参与企业提供优质技术,各抒所长,通过‘提需求、搭平台、促应用、定标准’四个步骤,共同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图为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副院长 吴昊(受访者提供)

“我们不能为了上云而上云,建云后云上的大数据等智慧化应用才是核心,以此来更好地满足乘客的个性化出行体验。”吴昊表示,“后续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城轨智慧化应用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像新华三这样的科技创新企业加入,多方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智慧城轨建设发展,同时为北京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共享开放的数据服务平台。”

责编: 爱集微
来源:新华网 #新华三# #冬奥会#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