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峰会“微电子学院校企合作论坛”掀起破题热,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第一公里”

来源:爱集微 #集微峰会# #科技成果转化#
2.4w

集微网消息,6月2日-3日,2023第七届集微半导体峰会在厦门隆重召开。3日下午,本届峰会重要论坛之一的“微电子学院校企合作论坛”以闭门会议形式举行,爱集微创始人、董事长老杳,瑞芯微CMO陈锋主持论坛。

国家发改委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处长李东杰,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红星,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周玉梅,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蔡一茂,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龙世兵,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芯原股份董事长戴伟民等出席论坛并发言。

爱集微创始人、董事长老杳

老杳指出,在国内人才、海归创业潮之后,下一波中国真正的发展机会或科技创新原动力在哪里?应当是高校。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落差等多因素下,导致成果“转不了”“接不住”。目前,已有一些投资机构“捷足先登”,将高校成果经产业化后转让给公司,这或是一条路径。希望通过共同研讨,探索高校、企业、机构三方的合作模式,帮助优秀高校成果嫁接到企业。

现场掀起了科技成果转化“破题热”。

成果转化“优势”转“胜势”,共推产学研融合

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周玉梅

“为什么我觉得今天的论坛办得好呢,那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成果转化这件事,需要运用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力量。”周玉梅表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高校、企业、投资人密切结合,共同将我国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让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一种常态,进而“挖宝”“架桥”,帮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落地。

国家发改委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处长李东杰

李东杰表示,当前,半导体产业处于下行周期,企业在这个时候要“练内功、补短板”,将产业链上的难点梳理出来。我国高校那么多,肯定有断层、偏科的部分,也要去调整。在产业不那么火热的时候,高校和企业静下心来,思考彼此合作方向,对双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有好处的。

专利产业化率体现的是将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而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

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

“科技成果转化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作为投资机构很苦恼,投早投小投科技是一个大难题。”倪泽望形象地举例说道,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有机构站出来积极引导。我建议,要探究哪些成果可以转化,要探索高校如何形成成果转化机制。

芯原股份董事长戴伟民

企业处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其对产学研融合的形成发挥着主导作用。戴伟民专门谈了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习生进来就是要培养的,要鼓励芯片公司多招。越是困难时,越应该向应届生倾斜,这样产业才能有足够的人才循环起来。”

转化困于“第一公里”,鼓励“先行者”

科技成果转化如火如荼之际,难点也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握着成果,但需要投入;企业有产业,但不敢轻易进入;机构有资金,又要对未来风险考量。成果转化的“第一公里”成为摆在产业面前的关键问题。

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

“目前我们看到的产学研合作基本是脱离产业的,很多校企合作是边边角角、不成主流的,自然不解决实际问题。”吴汉明院士指出,浙江大学很多教授在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校外创业,对此表示支持。这些企业实体运营起来后,也是实现技术转化的一种形式。现场,吴汉明院士也“呼吁”资本界投资高校。

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

魏少军与吴汉明院士持有相同观点,并一针见血地提出:今天论坛聚焦的科技成果转化看似很简单,其实背后逻辑非常复杂。几十年来一直在谈这个话题,为什么一直解决不了,其在于我们的整个教育体制,实际上与产业是脱节的。

魏少军表示:“卓越工程师现在很热,很多高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学院,其实目标只有一个——怎样尽快高质量、批量培养IC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红星

徐红星院士表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希望看到高校中的“先行者”,鼓励他们在半导体领域先行一步,高校也需要有担当精神,以更大的魄力做得更好。显然,当前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还不够,相关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科技成果强调“从无到有”的转化,聚焦卡脖子环节。论坛再次提到了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问题。高校中亟需复合型人才,具备科研能力的同时,拥有项目运营能力。如果没有科学的治理,资本的孵化,很容易把一个好的成果浪费掉。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

张卫的观点进行了佐证。“高校教授的研究跟产业界还有一定距离、甚至有些脱节,希望在座的投资人可以多与高校沟通交流,引导教授做产业界需要的研究,以提高成果转化率。从高校教授的角度来看,希望教授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更客观的评价,便于成果转化比例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璞玉不藏“韫椟”,成果转化任重道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多位嘉宾在分享经验的同时,提到当前我国科技成果交易效率仍偏低,成果转化亟需复合型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在部分高校院所考核评价体系中权重偏低,成果转化导向不突出......种种问题限制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面铺开。与会嘉宾纷纷“献策”,例如搭建第三方平台打通高校企业“通道”,产业导师走进“课堂”等。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蔡一茂

蔡一茂表示,科技成果转化不能回避“产教脱节”的问题。他很同意前面几位教授和企业家的看法。学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和科技的发源地,责无旁贷要解决这个问题。但同时,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也面临困扰,一是国有资本较少关注和投资初创团队。民间资本在投资高校初创团队时,又担心受到约束,形成两难局面,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龙世兵

龙世兵表示,学校专利属于国资,在经营管理、技术融资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高校教授擅长技术研发,但在产业化、经验管理、开拓市场和融资方面缺乏经验。高校如何与产业深度合作,把技术尽快地推向市场,是国内各大微电子学院或者集成电路学院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次论坛聚焦“技术引领、产教融合”主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超60所国内知名高校微电子相关学院院长,超50家上市公司和国内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代表,及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就促进“四链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深入探讨。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让高校“明珠”不悬于沧海,让科创“璞玉”不藏于“韫椟”!

责编: 赵碧莹
来源:爱集微 #集微峰会# #科技成果转化#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