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怎样的芯片才能满足智能座舱新刚需?

来源:爱集微 #智能座舱# #芯片#
3.6w

集微网消息,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正经历着自汽车诞生100多年来最大的颠覆式变革转型。一汽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国强认为,“全球汽车产业在基础领域呈现出电动化、智能网联化,体验上呈现安全健康化、节能降耗化,在产业生态领域呈现出绿色低碳化、数字化、共享化、生态化和产业集聚化的不可逆转的转型趋势。”

在汽车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智能座舱正发展成市场刚需。智能座舱芯片相关厂商人士指出,“未来不管燃油车也好,电动车也好,一定会有智能座舱,就像现在一定要有方向盘、中控屏等产品一样。”那么,在智能座舱成为市场主流需求下,本土芯片厂商如何找到市场定位?如何造一颗市场需求的芯片?

智能座舱成市场刚需

汽车智能化是未来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即便是传统汽车厂商,也在积极拥抱智能汽车。吉利集团李书福断言,“当前汽车产业的边界已经被颠覆,汽车竞争的核心是智能化和电动化,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核心是芯片和操作系统,目前一辆高端汽车已经搭载超过一亿行代码,远超飞机、手机、互联网软件等等。”

前不久吉利发布了智能吉利2025战略,智能将是未来五年吉利融合集团资源,打造的核心技术。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我们已经进入了以智能为主导的发展时期,汽车技术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此背景下,智能座舱是众多车企和上游配套的芯片厂家的作为进入汽车智能的切入口。有厂商告诉集微网,“在目前情况下,智能座舱是刚需。不管什么车,燃油车也好,电动车也好,一定会有智能座舱,包括一定要有方向盘、中控屏,甚至包括智能驾驶等等。从上游的角度出发,肯定要满足市场的刚需。”

不过,据笔者了解,与自动驾驶有着明确的分级标准不同,智能座舱的概念本身就不是标准化的,不同车企对涉及的范围界定不同,所以智能座舱可能涵盖车联网、仪表盘、HUD、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语音识别、360环视、流媒体后视镜、AR、全息、智能座椅……

可以看到,不同终端厂商将其认知范围内摸索到的智能座舱相关的功能都放在这个范围内。而功能越多,对芯片的算力和安全、可靠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淦家阅指出,为了给用户更好的智能化体验,我们认为关键核心在于芯片、软件操作系统和技术数据,而芯片则是撑起智能科技生态网的基石和驱动力。好的芯片将使车具备更出色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体验。

如何打造一颗满足刚需的智能芯?

谈及吉利汽车的智能化布局,不得不提亿咖通科技。这是一家由李书福和沈子瑜创立的汽车智能化科技公司,聚焦于车载芯片、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高精度地图、大数据及车联网云平台等核心技术产品,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的智能网联生态开放平台。

高性能计算芯片对汽车智能化的重要性,亿咖通科技沈子瑜有深刻的领悟。他指出,“我们都是从汽车行业出来的团队,未来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智能电动化的竞争。从娱乐系统到整个中央运算平台系统,它主要是以软件为核心,要把软件做好需要非常重要的根基,就是高性能计算芯片。

据沈子瑜透露,在2016年-2018年,亿咖通科技虽然有很多创新产品的想法,但是很难落地,“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整个汽车芯片是远落后于消费电子芯片,那个时候哪怕车上导航都非常难用,不如手机上的导航。因此,要做智能座舱芯片,算力非常重要。

因此,除了非常重要的安全可靠之外,高算力是一颗智能座舱芯片该有的特征之一,这也是目前芯片厂商的共识。“汽车行业要想往智能化走,芯片没有高算力,就没有办法真正的让汽车智能起来。”芯片相关人士指出。

从消费类芯片来看,要提升算力,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增加核心。所以要满足智能座舱芯片算力的提升,同样需要在单颗芯片里面集成多个不同类型的核心。

以近期发布的芯擎科技“龍鹰一号”为例,该芯片是由8个CPU核心、14核GPU、8 TOPS int8可编程卷积神经网络引擎以及其他核心高度集成的多核异构SOC芯片。除了多核堆叠外,该芯片还在存储、连接等“通道”方面做了优化,以保证三大核心群的算力充分发挥。

多核异构芯片的高度集成,对功耗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芯擎科技CEO汪凯博士告诉集微网,“尽管车的面积比手机大很多,可以放更大的芯片进去,但是车里面的环境更差、工况更恶劣,对芯片的功耗管理要求更高。所以提升算力的同时要控制功耗,一定要用比较好的制程来做这件事。这也是我们选择台积电7nm工艺来做这款芯片的原因,在7nm的制程下,才有机会把芯片的功耗做好。

综上,诚如王国强所言,车用芯片作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正向着大算力、低延迟、小功耗、定制化先进工艺方向不断进化发展。

当前,在海外市场上,已有高通等传统手机厂商布局智能座舱领域,但在汽车业演进引发的供应链体系的重组,叠加2020年下半年蔓延至今的缺芯潮,无疑都为芯驰科技、芯擎科技、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本土厂商进军智能座舱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与空间。

但这个机遇只有一代车型(3-5年)的时间,因此,汪凯强调,“一定要让我们做的智能座舱芯片用到客户车型里去,跟随是没有用的,在汽车领域,进不去车企的供应链体系,这一代就结束了,就要重新开始。”(校对/日新)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智能座舱# #芯片#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