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周祖成:产教融合 25载“硏电赛”持续培养IC高端人才

来源:爱集微 #周祖成# #研电赛# #IC# #芯片# #人才#
2.8w

半导体行业堪称人才密度极高的行业,一个人、一个团队往往能影响整个产业。如今命系国运的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兴盛,依然离不开高端人才的带动。

显然,培养出真正有“战斗力”的人才,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一大重要举措就是加强产教融合、产学融合。坚持了25年的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研电赛”)不仅参与和推动了这种融合,也成为我国在高端人才培养上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范式。

1996年首届研电赛由清华大学承办,竞赛坚持“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提高素质、强化实践”的宗旨,25年的发展,不仅覆盖了全国所有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培养高校及科研院所,同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发现和培育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遴选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研电赛已成为我国研究生赛事中举办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创新实践赛事。众多在竞赛锻炼的优秀学子已成为了我国高校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的中坚骨干,在我国半导体事业“补短板、扩长板”的前行路上不断贡献力量。

25年风雨征程,25年生生不息,这些瞩目成就离不开研电赛发起人和组织者们的用心坚守以及全国高校广大师生们的积极参与。为此,集微网专访了研电赛的发起人清华大学周祖成教授,带大家走进了研电赛风雷激荡的岁月。

图示:研发赛发起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周祖成

风云初起

作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周祖成1958年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86年因863计划45岁从雷达领域转入EDA领域,之后又在1995年创办我国最早、配套最先进的EDA实验室,一直致力于国内EDA的发展。

随着EDA工具的发展和普及,培养创新型EDA人才,推动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上水准,满足我国信息产品产业化已是刻不容缓。意识到这一挑战,周祖成教授在教学期间开始思索如何将清华先进的EDA技术进行扩散,让更多的国内学子受益,进而带动国家整个电子设计应用水平的提高。

而这样的机会很快来临。1995年,在与华为公司副总裁郑宝用的闲谈中,周祖成教授得知华为有意在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后来为了促进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他建议华为支持一个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1996年,中国电子学会和清华大学发起“华为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

第一届赛事在清华大学举办,周祖成教授还清晰记得,研电赛于1996年8月发起,强调了“现场设计”的特色,第一届研电赛由企业命题、企业评审和设奖,还举办了专场招聘,设置商业计划书项目评审等。

图示:华为赞助拨款和首届“硏电赛参赛手册”

他指出:“这种产教融合,不是教育的产业化,而是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承担,来弥补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之间的差距。”。

因此,第一届大赛就得到诸多企业的关注和支持,比如华为、华大、格科微、兆易创新、微软和国外三大EDA厂商等。

风雨兼程

承办首届研电赛的清华大学使得研电赛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后来清华大学连贯承办了七届研电赛,到2010年第六届时,整个研电赛已有52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7支代表队参加,参与师生达350多名,一批批从事EDA的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2010年在吸取了其他赛事的经验之后,研电赛改为两级赛亊:分区预赛(全国设立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七个分赛区,2015年从东南赛区又独产出“上海分赛区”),全国共有八个分赛区,而且地方政府和省、市学位办也拿出经费支持研电赛的分赛赛事,然后由大赛主办方优选承办全国决赛的单位和冠名赞助的企业,择优分赛获一等奖的选手全国决赛。

周祖成教授感怀地说:“这一转变为研电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承办决赛的学校‘松了挷’!让更多的高校主办分区赛,就能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共同培育集成电路设计人才。”

而且,从2010年第七届研电赛开始将赛事变成笔试和“作品展示+答辩互动”。竞赛主办单位和竞赛组委会还决定扩大竞赛学科范围,除EDA综合评价考核之外,还将信息通信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和系统集成、机电一体化、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纳入到竞赛范围中来。他提出:“与时俱进,不断地增加那些科技最前沿、社会最需求的学科到竞赛范围中来,进一步将研电赛升级成为一个代表世界一流科技水平、表现我国研究生科技学术顶尖实力的平台。”

2012年,研电赛走进东南大学,竞赛方式除了“笔试”和“作品展示+答辩互动”之外,还增设“商业计划书专项赛”。到了2014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九届研电赛,周祖成教授和命题与评审的专家们在研电赛首先提出的“三创”评价标准,大赛主题成为“创意、创新和创业”,而且规模又大大地超过了前八届研电赛,参赛单位为148高校和硏究生培养单位的764支参赛队,比第八届研电赛翻了一翻!

2015年第十届研电赛走出高校的“象牙之塔”,与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合作,开启“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篇章。随着国家18号文件、重大专项、4号文的陆续发布以及2014年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正式成立。自此,中国半导体产业迈入“大基金”时代。

在研电赛组委会的努力,从2015年开始,研电赛从二年一次转变为一年一次,年年都举办。在当时,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不一致是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研电赛一直在探求和致力如何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

周祖成教授记得,在2000年第三届研电赛时,华大集团就出了和身份证IC卡相关的设计题,第三届的个人冠军清华大学的愽士生孙雪俊所在团队提交的设计,华大集团出题的黄国勇在判设计报告时赞不绝口。第十二届(2017年)研电赛的“集成电路专业赛”场地,评测一位研究生做微软亚州研究院的一道“深度学习”编程题时,几乎全部的评测软件都通过了。可以说,这对填补校、企在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异大有好处。

对于半导体业的学子们来说,需要通过实践机会反复试错,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电赛为国内众多高校学子们提供了一场场难得的实战演习。

图示:参赛选手笔试

图示:参赛选手作品现场展示

“竞赛的意义并不在于‘奖杯’,而在于它对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导向,可引导更多研究生同学强化实践,‘真刀真枪’解决实际问题;可引导更多的研究生同学站在前沿,勇于创新;可引导产学研更深入地合作,引导师生更密切地互动交流,引导多学科的融合交叉,让更多的人才‘冒’出来。” 首届“研电赛“的付主任委员,现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教授为研电赛提词。

尽管已退居二线,研电赛的相关工作周祖成教授仍会激情满怀的“召之即来,来就尽力”。对他而言,研电赛是他看着一步一步成长的孩子,希望它充实、茁壮,向着更新的目标迈进!

乘风破浪

弹指一挥间,研电赛走过了25载年华。2021年参赛规模已经发展到了有5000多支队伍、2万多名师生参加,在高校界和产业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周祖成教授自豪地提及:“研电赛的规模已越办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品质越来越好。”

图示:从研电赛走出来的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

他深有感触地总结说:“研电赛是在共识、共育和共创中成长的。大家是在培养高端集成电路人才上取得共识。从社会公益出发,得到了华为、华大、中兴……和国内外EDA厂商的支持赞助,在清华大学承办前7届之后走向社会,并被教育部硏究生教育和学位中心确认为‘硏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的重要赛事,逐步由电子学会和高校共同组织,社会(开发区到地方政府)承办,每年10000多名以上研究生报名参赛的共创电子设计和集成电路人才培育的新局面!”

而且,研电赛25年来一直坚守着创意、创新和创业的初心。“我们的‘初心’就是为国家选拔电子设计和集成电路的高端人才,坚持企业出题,现场设计和展示,把高校硏究生教育的实践环节向企业延伸,也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前反馈到研究生的教学环节,实现研究生教育“将科研(成果)转换到教学,而教学(硏究生培养)也是科研”的辩证统一,从而弥补产、学、硏的间隙。”他指出,研电赛一开始就提出选出“创意好,有创新和能创业”的“三创”评选标准,坚持“创意”敢为人先、“创新”技术“独特”、成果向“创业”转化。

作为研电赛的重大使命,周祖成教授认为入门、入行和入市作为使命之一至关重要。他以自己转行举例说,“入门”就是能用设计语言编程和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入行”就是能用电路级和系统级的EDA优化工具实现一个最佳的设计;“入市”就是预见市场的需求,用IP和EDA工具最先设计出“芯片”,抢占“市场窗口”。

“这是电子系统和集成电路设计高端人才的使命,也是我们培养高端人才的使命。”周祖成教授的话中饱含期许。

研电赛的25年历程,贯穿始终地还有育星、选星和“创芯”的使命。他如数家珍地举例说,25年前带领研究生参加首界研电赛的各高校教师如北邮的张平,清华的魏少军、王志华……都在“育星”的历程中成长为业界的名师和专家了,还在为研电赛奉献中的几位秘书长金德鹏、李德实、曾孝平和承担组织决赛的王志功、秦荣、丁勇和分赛区的孙玲玲、杨春玲和张玉民这些教授们和华为的叶国华老师们都为“育星”、“选星”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当然,我们还组织了大赛获奖选手参观过华为、大疆等,组织了高校教师参观“中芯国际”并安排了对获奖项目的“MPW”流片赞助,创芯不止。

如今站在两个100年的历史交汇点,又逢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着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只有靠不断的创新和强化科技硬实力才能赢得国际竞争,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芯片之争的背后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之争落脚在教育,尤其是高端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上。” 周祖成教授最后提到,“研电赛将始终保持‘时代感’,不断培育、凝聚社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团队精神、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持续为我国半导体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出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校对/JANE)


责编: 慕容素娟
来源:爱集微 #周祖成# #研电赛# #IC# #芯片# #人才#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