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微源半导体多维度构筑核心竞争力 电源管理芯片国产替代提速

来源:爱集微 #英伟达#
3.4w

1.【芯调查】NVIDIA收购Arm:AI时代巨头的雄心与困境

2.微源半导体多维度构筑核心竞争力 电源管理芯片国产替代提速

3.彭博专栏:全球芯片荒 最新数据透露业界囤货迹象

4.集微咨询:TWS耳机市场新阶段的三个转变,或进一步改变竞争格局

5.IC Insights: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对全世界有多重要?

6.每日精选︱Apple Watch S7成为无接口设备;高通开始嘲讽谷歌自研芯片


1.【芯调查】NVIDIA收购Arm:AI时代巨头的雄心与困境


集微网报道(文/张轶群)随着美国、英国、中国、欧盟监管机构的相继介入,全球多地对于NVIDIA收购Arm案的审查正在深入展开。

尽管最终的结果依然存在很大变数,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去年9月NVIDIA定下的12-18个月过审的目标似乎已难达成,近期英国监管机构所作出的初步裁定也为收购蒙上阴影。

地缘政治下半导体产业的支柱性地位,大型高科技企业并购对监管提出的挑战,AI巨人主导从云到边缘的雄心,IP行业基石在新计算时代遭遇的困境等,正在成为这桩540亿美元巨额交易下的高亮注脚。

集微网通过调查采访,试图从监管审查进展和前景、NVIDIA收购的逻辑,可能做出的让步,Arm遭遇的挑战等方面对此次收购进行梳理分析,探讨这笔半导体行业巨头间垂直整合交易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质疑的声音:从地缘政治到市场

8月底,英国竞争与市场监管局(CMA)公布了第一阶段的调查报告,在听取了大量客户和竞争对手意见的基础上,CMA认为,NVIDIA收购Arm阻碍了市场竞争。

尽管NVIDIA和Arm业务互补性较强,但是鉴于在各自领域的主导地位,且业务涉及从服务器CPU、到网络接口加速卡、从GPU到物联网再到汽车等众多领域,CMA认为交易执行后,可能会促使Arm改变商业模式以支持NVIDIA,从而让后者获得在上述领域关键技术上的控制权。

这将导致捆绑销售、技术封锁、打击对手等行为的发生,阻碍市场竞争。而对于双方提出的任何救济措施,CMA认为都无法解决在调查中明确的影响竞争方面的担忧。



作为首个对外公布审查结果和意见的监管机构,CMA做出的初步裁定为此次收购的审批蒙上阴影。

有分析师称,华尔街的共识是该笔交易现在只有15%-20%成功的可能。但也有行业人士表示,一阶段的调查重点是询问第三方意见,可能给予NVIDIA和Arm阐述观点的机会并不多,双方与监管机构更多的意见交换将会在第二阶段进行,结果仍然存在很大变数。

是否进入二阶段审查,决定权在英国政府。但自去年9月宣布收购以来,从英国方面公开的言论看,这一交易并没有得到太多支持,一些英国议员和企业家,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呼吁政府考虑对交易进行干预。

在他们看来,地缘政治加剧的背景下,Arm更应被视作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资产。特别是在目睹了美国对中兴、华为的制裁后,英国担心同样的剧情在自己身上复现,放弃Arm意味着失去了强大的“贸易和政治”武器。

同时,近年来英国高科技企业遭遇美国资本围猎,去年英国收购邀约数量创历史新高,收购方多为美企,从药企到电厂,甚至鱼雷供应商等纷纷纳入星条旗下。

尽管在位的保守党政府不倾向过多干预市场,但以半导体为代表的英国高科技企业优质资源的流失正在引起国家安全方面担忧,而这也与本届英国政府制定的“工业强国、科技大国”的战略雄心背道而驰。

如果英国政府采纳CMA的建议,进入二阶段调查,这将是最终审查阶段,审理周期预计在24-32周左右,最迟公布结果的时间可能在明年4月。

欧盟委员会9月初受理了NVIDIA关于该笔交易的审查申请,欧盟方面表示第一阶段的审查同样将根据NVIDIA提出的让步,征集各方意见,通常这样类型的交易需要4-6个月的审批周期。

从目前英国和欧盟监管机构的审批进展看,该交易似乎很难在NVIDIA预期的12-18个月内完成,根据NVIDIA和Arm去年9月签订的协议,如果18个月内无法通过审批,仍可顺延6个月,而如果在明年9月前仍无法得到所有监管部门的批准,则交易取消,NVIDIA需要向Arm支付20亿美元的分手费,其中包括7亿美元的授权费用。

NVIDIA如何让步:Arm分拆可行么?

除去英国和欧盟外,目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也开始就该交易进行审查,并于去年12月第二次要求双方提供与收购相关的内部文件。

据了解,这在行业中涉及两家企业的垂直收购案件并不常见。但考虑到美国的监管热度以及对半导体行业大型收购审查的日趋严格,FTC也有可能对该交易提出挑战,特别是在谷歌、高通、微软、特斯拉等众多美国企业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的情况下。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6月的一篇报道,NVIDIA已向中国监管机构申请批准该交易,华为等公司表示反对。

随着各地对该交易审查的深入,关注的焦点将集中在NVIDIA做出什么样的让步从而说服监管机构。

NVIDIA向监管机构强调的重点在于数据中心市场,理由是借助Arm开发Arm架构服务器的CPU,将有利于Intel和AMD主导下的X86服务器市场的竞争。

但正如CMA在一阶段审查报告中所提及的,该笔交易最大的困难以及第三方的反对意见最为集中之处,是如何保证Arm在收购后的独立性。

尽管NVIDIA和Arm高层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不会改变Arm商业模式,但在一些反对者看来,这样的承诺并不可靠。

2016年软银收购Arm时,Arm的创始人Hermann Hauser就以影响独立性为由反对交易。但他表示,软银收购后确实兑现了承诺,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NVIDIA身上时,他认为这样的承诺无法保证。

Hermann Hauser在致英国政府的公开信中,特别要求NVIDIA要将条件落在纸面上,形成在法律层面上对政府的承诺,包括确保和扩大Arm在英国的工作岗位;保持公平的ARM许可模式,不给予NVIDIA优惠待遇;Arm的知识产权不会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等。



为推动收购的顺利进行,NVIDIA和Arm甚至推出了一个联合网站,重点介绍了在英国和中国的愿景。比如在英国除了保留总部之外,还将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建立世界级的AI研究中心,建立NVIDIA欧洲深度学习研究院,为研究机构提供资助,扶持英国初创企业成长。在中国同样强调保持开放模式,支持中国Arm生态,投资中国团队等。

从目前看,无论是英国还是欧盟都认为,NVIDIA做出的让步不够,不足以减轻对竞争对手的潜在损害,NVIDIA需要做出更大的让步。

公开的报道中,很难找到关于NVIDIA目前提交给监管机构的具体让步细节。但从CMA的报告中猜测,可能包括对于Arm业务的分拆。

从NVIDIA对外的反复说辞看,NVIDIA只希望借Arm强化数据中心CPU的能力,同时通过自己在AI方面的专长丰富和赋能Arm的IP组合。那么NVIDIA可能收购Arm服务器业务,并将其转化为内部部门,而Arm的其他业务以不变,保持独立公司的身份运营,同时与NVIDIA保持技术上的互动,将NVIDIA在AI方面的能力引入到Arm的IP中。

有外媒报道称,为了确保在IP授权上的一致性,NVIDIA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通过代码比较,以表明它所授权的代码与它自己设计并使用的代码相同。

但这似乎无法解释NVIDIA花重金收购Arm的价值。

“消费540亿美元收购一个服务器业务,然后去做IP行业的天使,这可能么?躺着赚GPU硬件高利润的钱它不香吗?”一位行业人士指出。

收购的逻辑一:数据中心的竞争

NVIDIA收购Arm的逻辑需要重新被审视。这是一条既能强化NVIDIA的数据中心业务,又能保持Arm的独立性,从而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查,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出收购价值的逻辑线。

在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市场,NVIDIA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需要强化和巩固这一优势,来面对Intel和AMD在该领域的竞争。



作为高科技领域最性感的行业AI,NVIDIA的CEO黄仁勋认为,一家成功的AI公司需要具有强大的算法、软件和处理器设计的能力,可以说,拥有服务器CPU的能力一直是NVIDIA的心心念。

目前,云端服务器上还有大量非人工智能的应用跑在CPU上,而即使是AI应用,也有大量算法难以用GPU加速,也需要CPU的支持。

在数据中心市场,Intel和AMD已经开始基于自己的CPU+GPU构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同时Intel收购Altera,AMD收购Xilinx,逐步完善整合拼图,这样的高集成性所带来的性能和成本上的优势是显著的。

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发展,NVIDIA将可能输掉数据中心市场,因此,无论是收购Mellanox,还是Arm,同样构建起“CPU+GPU+加速”的能力,都可以视为NVIDIA应对数据中心市场竞争对手的举措。

即便没有对于Arm的收购,服务器CPU也是NVIDIA必走的一步棋。



NVIDIA已经在今年4月推出了首款Arm架构的服务器CPU“Grace”,针对AI和高性能计算进行了强化,这让人不禁怀疑在去年双方宣布并购交易后或者更早的时间,NVIDIA和Arm就已经在服务器CPU上进行了深度合作,分手费中包含的7亿美元许可费似乎能够证明这一点。

虽然过去几年Arm服务器的发展一度并不顺利,但近年来,随着Arm在该领域的不断投入(2018年Arm推出针对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处理器IP Neoverse),Arm服务器芯片与X86服务器芯片在性能上的差距在接近,而如今数据中心市场对于降低能耗的显著要求,也在推动Arm服务器生态的快速成熟。

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包括:全球超算排名第一的“富岳”采用Arm芯片,亚马逊、谷歌、Facebook、华为等也在积极布局Arm架构服务器。去年第四季度,Arm服务器的出货量增长了近5倍。

对于数据中心这块高利润率的蛋糕,Arm也极其看重,但相对而言,Arm缺少一些如测试芯片、参考版、软件等非CPU内核外的IP,而且与X86生态系统的参与者Intel和AMD相比,Arm的投资相对较小,Arm的商业模式和规模无法提供与X86生态竞争的能力。

因此,NVIDIA收购Arm,在数据中心这个领域,二者具有共同的目标,优势互补显著。

当然,数据中心CPU的视角,也是最容易说服监管机构之处。收购Arm有利于在数据中心市场提供Intel和AMD之外的第三个选择CPU选择,有别于X86架构,有利于市场竞争。

收购的逻辑二:边缘AI的图谋

在NVIDIA的官网上,“引领人工智能”的口号响亮而耀眼。

想成为AI领域的领军者,单靠GPU并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梦想,单凭数据中心市场也装不下这样的雄心。

NVIDIA虽然有基于AI加速的GPU,有全球领先的AI生态,但GPU计算业务和数据中心市场的扩张是有限的,NVIDIA想要真正引领人工智能,就要将云端AI的能力向更广阔的边缘拓展,这同样需要CPU。

黄仁勋认为,如今计算的广度是巨大的,物联网和边缘AI正在兴起,在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未来,需求呈现出碎片化、多样化、半定制化的特征,传统的CPU已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而是要引入更多具有AI功能,针对特定算法进行调整的CPU。

Arm虽然在边缘侧构建起广泛的生态,但在AI时代,Arm越来越发现,自己却身处“边缘”,因为传统的CPU IP不能很好滴支持边缘AI。

一名行业分析师告诉集微网,Arm确实有一些IP块可以用来支持基于AI的应用用来进行深度学习,但这并非Arm的主要IP业务,大多数开发AI芯片的公司都在利用自己的专有知识产权来开发DNN模块。

对于许多这样的公司,芯片设计的主要功能是执行基于DNN的算法,并同其软件工具形成独特卖点,他们不需要Arm。虽然AI正在从云端来到边缘,但目前大部分开发工作都是在使用高性能GPU的数据中心进行的,Arm并不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这反映了Arm在AI方面存在感的缺失。黄仁勋就曾表示,Arm的弱势在于缺乏AI和相关软件方面的能力。

NVIDIA收购Arm,能够帮助Arm提升AI方面的能力,借助Arm在边缘侧的生态,将NVIDIA的AI技术带到市场的各个角落,为扩大在AI领域的影响力提供有利抓手。



因此,NVIDIA看重Arm的主要价值,就是Arm在边缘侧构建起的生态、网络和分发体系。在黄仁勋和软银CEO孙正义的一次线上对话中,他坦言这是Arm最大的价值。

有了Arm的加持,云端AI的巨头向边缘伸出触角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和影响力将是空前的。NVIDIA将构建起横跨云、数据中心、边缘的极其广泛的生态。

但如前文所述,这将是反对声音最为集中 ,监管机构审查最具挑战之处。比如,CMA在第一阶段调查后的报告中坦承,调查过程并没有考虑到PC领域可能存在的阻碍市场竞争的问题。

可能的一种情况,是NVIDIA借助Arm庞大的销售渠道生态,为其IP提供大量市场和商业机会的入口。软银近年来对Arm进行了大量投资,进入包括数据中心、汽车和物联网等领域,也带来了新的渠道和商业模式,NVIDIA将因此而受益,这将扩展对NVIDIA IP的访问。

尽管此前市场对于NVIDIA的认知仍然是较为封闭的生态构建者,但如果其致力于成为AI时代的领导者,并构建起广泛从云到端的生态影响力,变得更加开放和开源,应该是NVIDIA应该选择的正确道路,而Arm可能会成为NVIDIA加速走向开放的推手。

IP厂商的困境:独立并不意味着强大

如前文所述,包括AI在内新的计算时代的到来,使得Arm这样的传统IP厂商面临诸多挑战。



按照Arm CEO Simon Segars给出的观点,在经历了主机计算、个人计算和软件、互联网、移动计算和云时代之后,整个社会正在进入第5次计算浪潮。

这是一个由数据驱动的计算时代,以5G+AI+边缘计算的结合为特征,需要的是综合计算或异构计算的能力,而AI是核心驱动力。

相比于Arm高光时刻的手机时代,如今,计算的领域不止于手机,这种多样性在市场的各个方向喷薄而出,IoT、自动驾驶、云、端……应用场景复杂而广泛。

Simon Segars曾表示,和过去不同,如今的市场需要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更多的计算形式,运行更加复杂的软件架构。他甚至坦言如今客户的产品线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构建系统复杂性在增加,Arm已无法独自完成所有工作。

传统的IP业务本来就具有爆发力不足,营收增长缓慢,短期投入大等特点,加之市场上突然涌现的多样化、碎片化需求特征,这让Arm更加难以应对。

从事IP研发通常需要2-3年,从卖给客户,到做成芯片产品,再到终端厂商,这其中又要花费数年。因此IP厂商对于产业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对于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以及预判,从而能够提早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在软银2016年收购之后的3年,Arm的营收几乎没有大的增长,利润也在逐年下降,原因就是在物联网、汽车、数据中心等领域,Arm投入了数倍于利润的资金用于研发。

作为IP厂商,最需要具备和最为渴求的,其实是能够跨越每个技术发展阶段,定义变化市场需求的能力。在如今的时代,意味着要同时具备多个市场多样需求的跨平台的能力,而这需要的投资规模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情况下,对于独立的IP厂商,最终的增长将会减缓,也因此限制了在新市场上的投资规模。

此外,市场对于传统意义上的IP需求在减弱,半导体行业近年来不断兴起的并购浪潮,使得Arm IP授权客户的数量在减少,这些都影响了Arm的营收增长和盈利水平。

因此,此次Arm被软银出售,固然有后者15年来首次亏损而止损套现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如果Arm想在未来依旧保持IP领域的领导地位,需要强有力能够推动其发展的资源来予以协助,而不单依靠资本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Arm看重NVIDIA在专业技术方面的能力及资金实力,便于其进行更多人才的招募,工程技术上的指导,以及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从而进入更多领域,打造更丰富优质的IP,制定更快的发展路线图,能够从容应对AI时代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Simon Segars认为,通过与NVIDIA结合,Arm会有比现在多得多的资源,来开发更加丰富的IP组合,并通过NVIDIA获得大量软件的授权,快速推动针对市场的应用开发和交付的原因。

所以黄仁勋才会驳斥针对于Arm的独立论,他认为独立并不意味着生态系统的强大和活力,客户需要的是强大的Arm,是需要有活力的独立性。

对于Arm这样的行业基石类企业,研发工作类似无人区内的探索,这往往会给创新者带来未雨绸缪上的焦虑。2013-2015年Arm营收利润增长显著,但仍然在2016年寻求交易,就是为了物联网时代早做准备,而现在,Arm要面对同样的选择。

Arm的未来:为何IPO是最差归宿?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最终NVIDIA对于Arm的收购没有成功,Arm的未来将会走向何处?

有一种观点认为,Arm会从软银剥离独立上市。高举“国家安全”大旗的英国人士甚至希望Arm能够登陆伦敦证交所,并再次成为一家英国公司。包括高通等企业也表示,如果软银决定让Arm上市,将会与其他公司一起对Arm进行投资。

尽管资本市场对于高科技股的兴趣依然存在,但无论是对于软银还是Arm,这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一方面,软银现在希望能够迅速套现止损,而寻求让Arm独立上市需要的时间太长。另一方面,如果按照美国通常对高科技企业快速估值方式(过去12个月的收入的8-10倍),Arm的价值在200亿美元左右,这与NVIDIA给出的540亿美元价码相距太大,对软银而言太亏。

而Arm方面认为,能够被NVIDIA收购是最佳的选择,没有之一,独立上市则是最差的归宿。Simon Segars就曾撰文驳斥“上市论”,认为收购是Arm唯一可行的前进道路,而IPO则是最糟糕的去处。

Simon Segars在1991年Arm成立时便加入Arm,是公司的第16号员工,经历过创业的艰辛以及手机时代的辉煌,也经历了上市、退市、被软银收购。在高科技行业中,为一家企业服务30年以上的CEO也并不多见,他对于Arm的感情相信非同一般,也深知Arm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知道怎么做对Arm最有利。

在国内半导体圈人间人爱的IPO,为何如此不受Arm待见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太快,IPO将会拖慢创新的节奏。

对于Arm这样的IP厂商,需要保持一定的扩张能力,同时又能够在创新上的具有快速行动力和灵活性,但资本市场过于注重短期的收入和盈利,这会让Arm为了每个季度的营收数据而疲于奔命,而无法专注推进自己的战略。

但如果Arm抱上一条好“大腿”,则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握未来机遇,获得足够的资源,资金、活力以及自由度。

近年来,Arm在产品、人才、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并将业务范围拓展至数据中心、汽车和网络基础设施领域,去年NVIDIA宣布收购后,又招募了大量员工,目前共计有6400名员工。

如果收购未获准或选择上市,Simon Segars表示Arm将不得不进行裁员。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遭遇客观挑战,但即便收购不成功,也并不意味着Arm失去了未来。



得益于过去几年Arm在基础设施、汽车、服务器领域的投资,并持续获得市场份额,Arm一季度财报显示,营收达到6.75亿美元,同比增长57%,创历史新高,并实现了自2017年以来的首次盈利。过去12个月的营收也首次突破了20亿美元大关,这或许是Arm发展向好的信号,Arm可能会迎来前几年投入后的收获期。

如果没有NVIDIA,Arm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能否迎来开创性的局面?如果没有Arm,NVIDIA将如何实现在AI领域的抱负?双方是一别两宽各自安好,还是基石之上巨人腾飞,无论是对于NVIDIA、Arm的管理者,还是监管机构而言,现在都是考验智慧的时刻。(校对/Sky)


2.微源半导体多维度构筑核心竞争力 电源管理芯片国产替代提速

集微网消息,近年来,随着新兴应用市场不断拓展,电源管理芯片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但该领域长期由进口产品主导,80%的市场份额被欧美厂商所垄断。不过,随着微源半导体、圣邦股份、艾为电子、思瑞浦等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这一局面则有望改变。

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微源半导体的电源管理芯片产品在效率、功耗、集成度等性能指标上,已经可比肩国外同类芯片水准。同时,其仍持续不断的迭代更新、优化产品,为客户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电源管理芯片国产化替代。

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随着消费电子、手机通讯、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应用层出不穷,新市场机会不断涌现,应用领域格局扩大,电源管理芯片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在消费升级以及新技术发展等驱动下,我国各类电子产品功能日趋多样化,产品的更新迭代也催生电源管理芯片的需求增长。

具体来看,受益于5G的快速发展与普及,通信基站有望为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带来新增量。同时,5G手机出货量大幅度增长,其射频前端芯片用量增加、屏幕大、功耗大等均带动电源管理芯片出货增长。

在音频传输设备中,电源管理芯片主要为内部芯片供电以及驱动音频功放,应用领域包括TWS耳机以及蓝牙音箱设备等。随着TWS耳机长续航、智能化趋势,对电源管理芯片要求也将提升,电源管理芯片在TWS耳机中成本占比有望提升。

另外,物联网设备应用蓝牙芯片、WiFi芯片、MCU、传感器等以实现联网交互功能。随着物联网设备中各类芯片的增加以及对低功耗的需求,该领域电源管理芯片需求有望持续增长。而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居产品出货量持续上升,也将进一步带动电源管理芯片的市场需求。

在多个应用领域推动下,电源管理芯片行业的成长加速。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的产值为250亿美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65亿美元。而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也从2015年的520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780亿元。

微源半导体总经理戴兴科表示,“随着新兴应用市场不断拓展,预计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这个市场需求不是线性关系在增加,而是呈指数关系的增长。”

打破外国垄断,专注产品创新

尽管市场前景不错,但目前TI、ADI、高通、英飞凌等境外企业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国内电源管理芯片企业在规模上存在很大差距,市场占有率较低。产品类别及全系列解决方案提供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戴兴科称,“国外厂商品类齐全、覆盖领域多,竞争力强,单从企业规模来看,国内模拟芯片企业与国外巨头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尖端产品的性能、工艺、技术迭代等方面。不过,在细分领域或者某一颗产品方面,国内部分产品已超过国外企业水平,尤其是在中低端芯片方面,国内厂商会根据市场、客户的需求进行优化,其性价比已超过部分国外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作为电源管理芯片行业的佼佼者,微源半导体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目前其在产的电源管理芯片有1000多个型号,产品涵盖显示屏、手机通讯、可穿戴、物联网等领域。

众所周知,“缺芯少屏”曾经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痛点,而随着在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厂商的强势崛起,目前国内“少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缺芯”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不过,微源经过多年的磨练,已经进入国产屏显电源芯片供应商的前列,打破境外厂商垄断的局面。

同时,微源半导体的电源管理芯片也早已在TWS耳机、快充、扫地机、手机、网络通讯等产品中得到广泛使用。随着前述产品的出货量及市占比逐渐提升,其电源管理芯片出货量将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戴兴科表示,“能够在市场上做得比较好的厂商,其在产品性能、质量、成本以及所提供的客户服务等,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对于微源半导体来说,将确保在产品质量、性能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一个最优的方案。”

目前,微源半导体的电源管理芯片产品在效率、功耗、集成度等性能指标上,已经可比肩国外同类芯片水准。戴兴科表示,“对微源半导体来说,公司仍要不停的迭代更新、优化产品,在细分领域,深入对产品以及客户需求的理解,研发出比国外企业更优的产品方案,做一个领域,就占领一个领域,逐渐做大做强。”

多维度构筑核心竞争力

除了加强产品技术研发之外,微源半导体也与上下游厂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当前在全球缺“芯”背景下,产业链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自去年以来,8吋晶圆产能供应持续偏紧,而电源管理芯片也出现缺货涨价的情形。戴兴科称,“随着MCU供应有所缓解,目前电源管理芯片缺货严重程度应该是排在首位。从产能方面来讲,国产芯片的需求明显增加,而国内的芯片供应也明显不足,导致芯片出现缺货情况。”

众所周知,疫情催生宅经济发展,带动笔电、TV、平板等产品需求增长,而显示面板需求旺盛,也带动屏显电源管理芯片需求迅速增长。戴兴科表示,“国内面板大厂跟我们说,你只要多给我一颗芯片,我就能多卖一块屏。”这进一步印证了电源管理芯片需求迅速增长,而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

同时,电源管理芯片产品也因缺货而持续涨价,戴兴科表示,“产品涨价可分成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原材料的涨价,第二个是供需关系,需求增加、供应不变,再加上市场恐慌、贸易摩擦加剧国产化进程等,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对于如何确保产能,戴兴科表示,“微源半导体的供应能力相比以往有很大的提升。其一,公司具有成熟、稳定的供应链,且产品需求的稳定性值得供应商信赖,可确保公司产能供应;其二,客户端,公司优先保障战略性客户的需求。从两方面来看,都在缓解重要客户的供需矛盾。”

整体来看,经过十多年的深耕布局,微源半导体已经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出色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性能突出、品质可靠的产品系列,在竞争中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声誉,并通过定制化、差异化服务,为国内客户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从而逐步替换客户原使用的国际品牌产品。


3.彭博专栏:全球芯片荒 最新数据透露业界囤货迹象

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制造商台积电今天举行法说会,看好第4季营收可望持续成长;总裁魏哲家表示,台积电全年美元营收将成长24%。

彭博信息专栏作家高灿鸣(Tim Culpan)今天撰文表示,全球半导体订单持续涌入,但台积电的最新报数据却透露出,这种强劲需求开始看似业界在囤货。这种情况在供应链瓶颈缓解时,恐变成令人头大的问题。

台积电今天公布破纪录的获利,这要拜苹果、英伟达和AMD等大客户的订单之赐。这股乐观气氛将持续至可预见的未来。台积电预估全年美元营收成长24%。

高灿鸣在专栏中指出,然而,这些订单中有庞大的数量不是去满足全球对电子装置、汽车连网以及蓬勃发展服务器农场的需求。台积电9月底以前,库存较去年跃增66%,连续第4季超过65%。

而另一项库存指标:库存天数维持在85天的高点。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告诉投资人,他仍预期客户和供应链上其他公司年底前将继续囤积库存,维持高库存水平一段更长的时间。这意味着台积电不是唯一囤货的公司,其他业者也尽可能快速囤积芯片库存。

高灿鸣指出,这种现象令人忧心。台积电逾五成营收来自两个最先进制程技术节点。一般来说,制程越先进,上架寿命越短:客户要求最新最好的芯片必须持续升级。

但全球供应链瓶颈迫使客户下比平常更大的订单,避免运筹管理出差池,造成新供应无法顺利到达目的地。

高灿鸣在文中指出,很多产业的产品可以囤货而不致有太大的风险,象是煤炭、谷物,甚至比较旧型的电子零件。但在尖端先进的芯片产业,库存只能留半年,这点客户很清楚。

倘若客户开始看到终端需求减少,他们很可能会大幅砍单,以消化囤积的库存。

尽管全球仍继续面临芯片短缺,但现在正是检视清理未消化订单的时候,因为贪婪的飢渴恐怕很快就会沦为消化不良。(中央社)


4.集微咨询:TWS耳机市场新阶段的三个转变,或进一步改变竞争格局

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

- 中国TWS耳机市场的份额将加速向一二线品牌集中,这样的趋势越强,越利好苹果及专业音频品牌;

- 相比于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全球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处于初兴的阶段,TWS耳机在印度、东南亚、欧美、日韩等市场的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因此海外市场有望成为其他二三线品牌的新增长点;

- 综合中国及海外市场的情况来看,未来几年内价格战在整个TWS耳机市场或许将进一步加剧。

根据Counterpoint统计,2016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仅918万副,2020年,该项数据增长至2.33亿副。而其最新发布的报告中,2021年全球TWS耳机市场预计将同比增长33%,达到3.1亿副,比2016年出货总量增长近33倍。

从初代AirPods发布至今,TWS(真无线立体声)耳机市场规模经历了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虽然增势有望得以延续,但市场竞争也不可避免地加剧。在此背景下,集微咨询(JW insights)对TWS耳机市场短期内变化趋势及产业链或将出现的新增长点进行解读。

(1)中国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一线手机品牌集中

中国市场不仅渗透率高,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市场,TWS耳机在许多国家尚处于普及阶段,但在我国却已经进入了消费升级的阶段。从IDC统计的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市场前五大品牌基本都以一、二线的品牌为主。



图片及数据来源:IDC官网

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由于中国拥有最大的用户群体和完善的产业链,市场成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用户群体普遍都已经告别了因新鲜感购机的阶段,保留下来的用户将对TWS耳机产品的品质、功能、品牌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诉求。正因如此,中国市场的份额也将加速向一二线品牌集中,这样的趋势越强,越利好苹果及专业音频品牌。

集微咨询(JW insights)指出,虽然AirPods在中国拥有稳定且庞大的用户群,但定价偏高的问题对其市占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也给非苹果阵营的品牌创造了机会,上图中的小米、漫步者,就是这个阵营中最典型的受益者。

需要关注的是,已经入局的一线手机品牌基本都布局了手机+可穿戴(TWS耳机及智能手表/手环)设备的移动生态,同时也有十分成熟的线上、线下渠道和品牌效应。因此在非苹果阵营的众多品牌中,以华为、小米、三星为代表的手机品牌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据IDC统计,2020年中国蓝牙耳机市场上手机厂商出货量占比38%,同比增长个4个百分点。

(2)海外存在更大的市场增量空间

截至目前,TWS耳机在中国市场已经形成高度普及,据IDC统计,2020年中国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66.1%。



图片及数据来源:IDC官网

上图数据所呈现出最直观的结论就是,中国市场留给终端厂商的增长空间正在逐年递减,伴随发生的还有整个产业竞争持续加剧,用户消费重心变化等现象。

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相比于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全球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处于初兴的阶段,TWS耳机在印度、东南亚、欧美、日韩等市场的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因此海外市场有望成为其他二三线品牌的新增长点。

集微咨询(JW insights)指出,自2020年起,已有包括小米、realme在内的40多个品牌进入印度市场,且许多品牌正在不断完善TWS耳机产品的价位段,针对东南亚、印度市场推出了百元以内的TWS耳机,且在当地十分畅销。

根据Counterpoint最新报告,印度的TWS市场在2021年第二季度录得68%的同比增长。厂商在经济实惠价格段中推出了许多新产品产品,搭载了更多的功能,二季度的增长主要是由这些产品所驱动的。而1000-2000印度卢比(折合人民币约88元-177元)价格段的市场份额,从去年二季度的25% 增长到今年的60%。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从上图中海关出口的数据也可以看出,虽然一季度在疫情影响下有所减少,但随着海外接种疫苗的数量不断增长,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好转,由此,也让我国出口TWS耳机产品的数量开始回暖。

Counterpoint同样在报告中提到,由于新冠疫情的传播,印度一些地区电商巨头也受到影响,TWS市场的增长在4月份遇到了一些阻力。然而在二季度5月和6月,这些先前被抑制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有助于保持增长势头。

(3)价格将成为全球市场的主旋律

综合中国及海外市场的情况来看,未来几年内价格战在整个TWS耳机市场或许将进一步加剧。2020年5月,高通在美国、英国、中国、德国和日本,对5000位消费者进行了关于购买无线耳机、无线耳塞和音箱的消费习惯调查。



图片及数据来源:高通《音频产品使用现状调研报告2020》

值得关注的一项变化是,即便是在一些发达及发展中国家,价格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第二重要的参考指标,仅次于音质。

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受疫情影响,全球多个产业尚处于复苏阶段,对用户消费力的影响不容忽视,而用户购买力被削弱,则意味着性价比越高的产品将更具备竞争力。除了上述提到在东南亚、印度市场的低价产品销量走俏,提供高性价比的中等价位产品也是非苹果阵营目前针对中国市场采取的销售策略。

为提升性价比,许多品牌开始将一些新兴功能用于中等价位的产品(例如:主动降噪)。随着产业链厂商提供的降噪方案成熟,终端品牌也将加大力度推动普及,这类产品的价格也将继续走低。

根据IDC调查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主动降噪产品中,$50-100价格段的中端产品市场占比超过10%。不仅如此,当季这类产品的销售量也比去年同期有明显增长。

IDC还在报告中提到,这样的销售策略使得中国无线耳机市场的两级分化格局明显。$50以下的入门级市场和$100以上的高端市场出货量占比超过9成。为了适应需求多元化,两级市场空间正在逐渐向中端市场溢出,$50-100价格段的中端市场占比逐渐增长。

价格战被激化,也加速整个TWS耳机产业洗牌的速度。

根据counterpoint预测,今年全球TWS耳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各大品牌所占份额也有些许变化。首先就是苹果的AirPods市场占有率与去年同期的31%相比下滑至27%,反之,增长最为明显的则是others的部分。



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airpods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压缩正是受到非苹果阵营“性价比”销售策略的影响;而others市占率大幅增长也同样受益于此,一方面是中等价位的高性价比产品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地区受到用户喜爱,另一方面则是低价位的产品在印度、东南亚国家畅销。

总结:

随着中国市场空间受到压缩,品牌前往海外寻求新增长点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不过我们认为,以中国手机品牌为代表的这个群体比许多国家的本土品牌更具竞争力。

近几年,为了让自身手机业务能够有更大突破,国内手机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力度非常大;得益于此,这些品牌的TWS耳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也将占据供应链和渠道资源、品牌影响力、产品生态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同样利于其TWS耳机产品线在海外市场的渗透率的提升。

集微咨询(JW insights)指出,除了Sony、Bose、JBL等传统音频厂商随着产业发展进一步走向成熟,能够在细分领域拥有一批稳定的用户和市场份额外,互联网及手机品牌的“混战”将变得更加激烈。为了使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得到凸显,终端市场的价格战在很长时间内都不可避免,可以预见的是整个零部件供应链环节也将受其影响,产品利润率下滑会逐渐明显。(校对/Sammi)


5.IC Insights: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对全世界有多重要?

集微网消息,知名半导体分析机构IC Insights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发布《2021-2025年全球晶圆产能报告》,报告内容涵盖半导体产业对中国台湾地区的重要性。

在 IC Insights 看来,未来全球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电子系统的持续发展。这些系统中的关键组件是集成电路,没有它就无法拓展先进的电子系统。

中国台湾地区人口有2400万,半导体产业对其有多重要?

数据显示,截至 2020年12月,中国台湾地区在全球任何国家或地区半导体产能占比中是最高的。此外,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产能份额相加,将占全球总产能的37%左右,约为北美的3倍。

以台积电为首,台湾地区在全球领先(即<10nm)的芯片产能中占有最大份额(63%,如下图),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持有剩余的 37%。



全球各区域在芯片不同工艺节点上的占比

中国台湾地区的公司占岛内总产能的近90%。岛内少数的非本土晶圆厂有美国Diodes,拥有的一个小型6英寸晶圆厂,以及美光拥有的两个先进的12英寸DRAM 晶圆厂(分别是桃园的Fab 11晶圆厂,每月产能为10万零8000片,和台中Fab 16 晶圆厂,产能为月产能 10万片)。

中国台湾地区拥有全球22%的12英寸晶圆产能,紧随韩国的25%。相比之下,北美仅占11%。

台湾地区半导体总产能约80%来自代工生产。预计到 2021 年,台湾地区的纯代工厂(即台积电、联电、力积电等)将占全球纯代工市场总量的近 80%。目前,全球没有比中国台湾地区更重要的半导体生产基地。

(校对/holly)


6.每日精选︱Apple Watch S7成为无接口设备;高通开始嘲讽谷歌自研芯片

集微网消息,据外媒报道,Apple Watch Series 7成为首款“全无线”苹果产品,其机身没有物理接口,数据传输完全通过无线方式进行。

外媒在拿到Apple Watch Series 7除了表示屏幕变大,充电更快外,还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即机身背面的诊断接口被取消,此前的Apple Watch的背面均有诊断接口,打开防尘盖后就能发现几颗触点,苹果售后有专用的维修线缆,会利用这个接口来进行刷机等操作。

如今Apple Watch Series 7取消了该诊断接口,就意味着其成为了首款“全无线”苹果产品,一体感更加强烈。

那么售后要如何刷机呢?此前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文件显示,Apple Watch Series 7配备了全新模块,可实现 60.5GHz无线数据传输,该模块仅会放置在专有磁性底座上时才会激活,一般仅有苹果售后才会有这款对应的数据底座。

之前很多人嘲讽MagSafe,认为这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现在Apple Watch Series 7这个小变化或许从侧面证明了MagSafe或许是苹果为了去掉Lightning接口而做的准备,在未来,或许MagSafe也会支持数据传输,iPhone也将进入无接口时代。



高通骁龙官方今日发推嘲讽了谷歌的自研芯片,对谷歌还未发布Tensor芯片表示了不屑。

高通表示,“我们决定制造我们自己的智能手机 SoC,而不是使用 Snapdragon”,并在后面配上了小红旗的表情符号,颇有嘲讽之意。

谷歌在今年8月初展示了Pixel 6系列,未公布价格或具体的发售日期,但透露了该产品的一部分信息,其宣布了旗下首款移动芯片Tensor,Pixel 6和Pixel 6 Pro都将放弃使用高通处理器,而是选择这款谷歌自研芯片,该芯片针对Pixel的计算摄影功能进行了专门优化,而前几日泄露的图片显示,Tensor芯片性能提升高达80%,因此应用加载速度更快,游戏响应更快。此外它还可以节省电量,让电池续航时间更长。

对于高通来讲,目前联发科成功蚕食了一部分中低端和4G处理器市场,给骁龙系列带来了很大压力,归根结底还是产品竞争力不足,中低端性能羸弱,中高端发热严重,让友商有了可乘之机。

随着谷歌公布自研芯片,接下来准备自研芯片的厂商可能会越来越多,这对高通来讲,可不算一个好消息。



(校对/Laze Sun)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英伟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